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2014-03-13 16:52:00)
标签:

西藏见闻

拉萨

哲蚌寺

宗教文化

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在拉萨西郊的根培乌孜山下,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哲蚌寺,这座创建于1416年的藏传佛教寺院,曾拥有僧众超过一万人,且一世至五世达赖喇嘛都曾在此寺居住,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既然来到拉萨,就不能错过瞻仰哲蚌寺的风采。我们参观完布达拉宫,还是中午时分,于是决定再去哲蚌寺和色拉寺一游。


拉萨市的公交车很方便,有一路公交车能直达哲蚌寺,我们乘车前往。公交车的终点站就是哲蚌寺,在公路上,就能看到一个坐落于根培乌孜山下的宏大寺院,灰黑色的山体与一大群白色的建筑相映,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一个巨大的米堆,在藏语中“积米”即为“哲蚌”之意,哲蚌寺之名由此而来。


从公交站到哲蚌寺需要走一段两公里长的缓坡,这一路正考验信徒和游人们的毅力,根培乌孜山浓厚的佛教氛围与我们如影随形,与一般登山赏景不同的是,我们一路感受着佛界与世俗的交融和共生。不久,哲蚌寺恢弘精致的门楼展现在眼前,门楼上法轮、宝幢和八宝等装饰物金碧辉煌,显得庄重大气,令人瞩目。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走进寺门,能看到哲蚌寺的大致面貌,整个寺院三面环山,依山而建,南面是一片覆盖着树木和灌木的坡地,寺前面临拉萨河及开阔的谷地平川,我们正是沿着谷地一步步来到寺院中。


寺周林木丰茂,环境清幽,进寺就如登山一样,有无数石阶向四处延伸,通往一个个经堂佛殿和喇嘛居住的院落,就像进入一个巷陌纵横、殿宇相接、群楼层叠的庞大村庄。沿寺西侧涂着艳红颜色低矮护墙的漫长石阶而上,旁有清澈的溪水流淌,灌木丛中不时可见各种野花和不知名的红果挂在枝头,编织出满眼秋色,让人如入秋山之中。迎面山坡高处的山岩上,绘有巨大的彩色佛像,佛像后有铁架,是到雪顿节时用来展佛的晒佛台,哲蚌展佛是西藏重大的宗教活动,虽然我们来到这里时还是一片清净,但可以想象,如到雪顿节时,当巨大的佛像唐卡被缓缓展开,大批信徒和游客前来祈福的场面一定非常壮观。


展佛台附近,一幢窗口饰满鲜花的三层佛殿映入眼帘,这就是哲蚌寺著名的甘丹颇章。甘丹颇章称为极乐宫,是达赖喇嘛在哲蚌寺的寝宫,建于1530年,由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任哲蚌寺第十任住持时主持修建的,后三世、四世、五世达赖喇嘛都在这里居住过并历任该寺住持,甘丹颇章曾一度成为西藏地区政治权力的中心。走近幽静的甘丹颇章,不见一个人影,窗台上的那些鲜花开得正艳,在围着帘布的窗棂后面,似乎还有一种神圣的力量让人瞩目。


寺内的佛殿和院落随山势高低错落,游人也从这些狭窄的小巷走过一个个佛殿,红、黄和白色的古老石墙透着沧桑,有些僧人过去居住的院落已一片荒芜,野草丛生。据说哲蚌寺原有七大扎仓,即经学院,西藏众多的名僧均曾于此学经,现还有四大扎仓,拥有僧众近万人,可见过去在寺内学经的僧众更多,这些被荒弃的院落,就是僧众们曾经的住所,也是哲蚌寺数百年历史的见证。


就在我们穿行于迷宫般的佛殿和院落间时,听到有的游人说,下午可以看到难得一见的辩经。佛教的辩经到底是这么回事,对我们来说很陌生。原来在西藏,辩经是喇嘛们每天的功课,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都有喇嘛辩经的场所。色拉寺的户外广场,每天下午三点都有辩经,哲蚌寺也有不定期的辩经,虽然不如色拉寺那么有名,但如运气好的话也能在哲蚌寺的辩经场看到喇嘛们激烈辩经的场景。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辩经是藏传佛教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有点像内地举办的大学生辩论大会或竞赛。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藏传佛教也是通过辩经的方式来诠解哲学思想,达到理解佛教教义的目的。许多高僧大德都认为,辩经可以使修行人的思维更透彻,更敏捷,能打开智慧之门,所以那些有名的高僧,无一不是辩经高手。藏语把辩经称作“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时已中午,当我们得知辩经多在寺院内的空旷之地或树阴下进行时,便匆忙赶到一个殿前小广场,许多身穿红色袈裟的僧侣冒着烈日的暴晒席地而坐,正在进行激烈的辩经,不少游客也早已坐在殿前高高的台阶上好奇地观看。只见一个僧人站立着,正以咄咄逼人姿态,不停地挥舞双手面对坐在地上的辩论对手,嘴里同时还在叫喊着什么,而坐着的僧侣似乎沉默不语,难以应答。虽然游客大都弄不清楚他们究竟在辩论什么主题,但看双方紧张的对峙场面和那些夸张的手势,也足以看出辩经的激烈程度。


原来,辩经者一般由较优秀僧人担任,其方式各寺不同,主要以对辩和立宗辩两种形式来进行。对辩,有辩者两人,其中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其中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人无法问出。立宗辩,为辩者无人数限制,由立宗人自立一说,待人辩驳,辩者多坐于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问,而问者则不断提出问题,有时一人提问,有时数人提问,在立宗辩的过程中提问者可高声怪叫,也可鼓掌助威,舞动念珠、拉袍撩衣、来回踱步,也可用手抚拍对方身体等做各种奚落对方的动作。显然,我们看到的场景正是立宗辩。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通常,在佛法辩论上,辩者对提问者只可回答“是”、“不是”或“不定”三种可能之一,绝不可能以胡言应付过去,所以辩经的胜负结果是很明显的。即使对不懂藏语的游客而言,单观看提问者那种近乎于电视节目中才能见到的演员那种咄咄逼人的声威以及有如京剧“造手”般的辩经手势,已经令人大开眼界了。


辩经中喇嘛做出的各种夸张动作,也蕴含有特殊的意义。如高扬右手,说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后;如两手相击,其中有三层含义:一是暗指一个巴掌拍不响,喻示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二是掌声代表五常,一切都会稍纵即逝;三是清脆的掌声可以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驱走恶念。如右手向下又拉回,是希望通过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难中的众生解救出来。喇嘛每个提问都要先说一声“底”,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热巴杂拉底”,“底”可祈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人的智慧。真没想到,辩经时喇嘛们的那些夸张动作都有如此丰富的含义,而并不是哗众取宠,矫揉造作,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赶到辩经场地时,辩经已快结束,但看到站立者居高临下提问的气势,坐在地上的那些喇嘛或眉头紧锁,或严肃思考,也有的露出诙谐的笑容,给肃穆的哲蚌寺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也让我们体会到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和它悠久的历史渊源。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在拉萨西郊的根培乌孜山下,有一座创建于1416年的藏传佛教寺院哲蚌寺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寺周林木丰茂,环境清幽,进寺就如登山一样,有无数石阶向四处延伸,通往一个个经堂佛殿和喇嘛居住的院落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整个寺院三面环山,依山而建,南面是一片覆盖着树木和灌木的坡地,寺前面临拉萨河及开阔的谷地平川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进寺如登山,到处是石级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迎面山坡高处的山岩上,绘有巨大的彩色佛像,佛像后有铁架,是到雪顿节时用来展佛的晒佛台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甘丹颇章称为极乐宫,是达赖喇嘛在哲蚌寺的寝宫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展佛台附近,一幢窗口饰满鲜花的三层佛殿映入眼帘,这就是哲蚌寺著名的甘丹颇章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走近幽静的甘丹颇章,不见一个人影,窗台上的那些鲜花开得正艳,在围着帘布的窗棂后面,似乎还有一种神圣的力量让人瞩目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沿寺西侧涂着艳红颜色低矮护墙的漫长石阶而上,旁有清澈的溪水流淌,灌木丛中不时可见各种野花和不知名的红果挂在枝头,编织出满眼秋色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根培乌孜山浓厚的佛教氛围与我们如影随形,与一般登山赏景不同的是,我们一路感受着佛界与世俗的交融和共生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僧侣们的住所,门上写着僧侣的名字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古老的寺院,透着沧桑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在西藏,狗是最幸福的,随处可见悠闲的狗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恢弘的大殿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寺内的佛殿和院落随山势高低错落,游人也从这些狭窄的小巷走过一个个佛殿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有些僧人过去居住的院落已一片荒芜,野草丛生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寺内的佛殿和院落随山势高低错落,游人也从这些狭窄的小巷走过一个个佛殿,红、黄和白色的古老石墙透着沧桑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这些被荒弃的院落,就是僧众们曾经的住所,也是哲蚌寺数百年历史的见证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背靠黄色的宫墙沉思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手摇转经筒的信徒在走过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许多身穿红色袈裟的僧侣冒着烈日的暴晒席地而坐,正在进行激烈的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辩经中喇嘛做出的各种夸张动作,也蕴含有特殊的意义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辩经是藏传佛教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有点像内地举办的大学生辩论大会或竞赛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不少游客也早已坐在殿前高高的台阶上好奇地观看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西藏见闻(19)——哲蚌寺巧遇辩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