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2010-04-05 20:30:05)
标签:

原创/散文

婺源

庆源村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婺源县有不少古村落,如晓起、李坑、思溪、延村、庆源等,也许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缘故吧,庆源没有晓起和李坑等古村那么有名气,在婺源收门票的景点名单中也没有庆源。可我印象最深的恰恰是这尚未完全开发的,还保留着原始风貌的庆源古村,喜欢她天生丽质,接近天籁的韵味。

 

    正因为庆源古村的浑然天成,现在已渐渐成为骨灰级驴友们探访的胜地。还是在我们准备皖赣之行前,我在有关婺源的介绍中就知道了庆源的美丽,于是决定,哪怕因时间紧,放弃游览婺源几个其他的景点,也不能放弃庆源。

 

    李坑的清晨,夜间的雷阵雨已过去,云淡风轻,花香鸟语,到处是一片氤氲湿润的气息,我们便驱车前往庆源。这条线路串连着江湾、晓起、江岭等好几个景点,而庆源最远,大约有二十余公里,须翻越江岭高山。这段山路的峰回路转间,可见云雾缭绕,溪流湖泊相伴,鸡犬之声相闻,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混杂地洇染开来,极像一幅浓墨淡彩的山水画。当你站在山峦之巅,便能俯视隐藏在云雾蒸腾的山谷之间,忽隐忽现的庆源村了。

 

    乡间公路修筑得还不错,一路可看到一些挂着各地牌照前往庆源村的小车,因不熟悉道路,司机们在相互打听如何到庆源村。我们与北京、河南来的小车几经问讯,才一块到达庆源村口。庆源古村还没有停车场,也没人收门票,村头一块小空地,已经停了好多辆游客的车辆,见缝插针,好不容易才找了一个空隙,将车停靠了下来。村中老人带着孩子站在村头路边,友善地看着游人们。这时,我们能看到村里村外,田头山坡,三三两两的游人在摄影留念,捕捉庆源村美丽的瞬间。

 

    初一看,庆源村没有一点旅游景点喧嚣的气息,村民们各自在做自己的事,妇女蹲在溪水边涴衣洗菜,鸡鸭随意走动觅食,丝毫未受游人们到来的干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宁静,让我们一下子就感受到庆源的淳朴,好象自己就是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一样。

 

    庆源之古朴,缘于她悠久的历史,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却是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庆源的先人们选择在这有山峦环拥,峡谷幽深,宽如太行之盘谷,美如武陵之桃源的地方定居下来,世代繁衍生息,与世无争,所以至今还保留了淳朴的民风。沿着石板小路踏进村里,可见一条弯曲的碧溪穿村而过,两岸沧桑陈旧的明清古民居错综排列,十余座石板小桥横跨溪涧,成为古村的剪影。与其他古村落不同的是,庆源村布局沿狭长的山谷绵延伸展约一公里,一些民居散落在山边,阡陌纵横,均有石板小道相连接,田园风光,坐拥村里。

 

    庆源村的确很古老了,村里几乎没有高大的新建筑,徽派古民居残破古旧,木制的门窗都透着年代久远的本色。家家门户洞开,并不落锁,仍保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汉唐遗风。村里很少看到青壮年人的身影,大约都已背井离乡到天南地北打工去了,村中只见老人和孩子安祥悠闲地享受春光,妇女们则在忙碌炊煮或在河边洗涤,河溪边一两株桃梨寂寞地开放着红红白白的花朵,落英飘在水面,几只鸭子浮着绿水。一棵浑身布满青苔的巨大银杏树依溪畔而立,仍生长旺盛,据说树龄已有1200年,高约28米,为古村遮荫福佑,树洞中空,供着村民的香火,这幅画面让人仿佛“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沿溪流信步而行,出村可见有三座单孔拱桥,古老的拱桥几乎被绿草灌木覆盖,只留下桥面上被脚踏平滑的青石条,湍急翻腾的溪水发出哗哗的响声流经桥洞。其中一座较大的拱桥,桥周围还兀立着残墙败垣,我们满心疑惑地想,这或许也是一座婺源地区盛行的廊桥吧?正好遇见走到桥边来的一位村民,我问他:“看桥上这些破败的墙壁,过去是一座廊桥吧”?他告诉我们说:“这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这的确是座廊桥,后来年久失修,现在已经完全坍塌了”,让我们颇感惋惜。后来才知,这座千年古桥历经风雨,屡建屡废,在明代时曾建有“社公庙”,上下两层,成为庆源村民祈福和休息的地方。可以想象,在过去的那些时光里,这桥廊里是多么热闹呢?看过网络上去年春天游人去庆源时拍的图片,“社公庙”的两层廊屋还完整存在,可只时隔一年,已是墙倾屋塌。在一面残破的墙壁上,还能清晰地看到民国期间的告示,桥边茂密的野草和野花默默地在春风里摇曳,似乎在诉说庆源昔日繁盛的情景。

 

    春光明媚,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掩映着散落在山间古老的村庄,白墙黛瓦在桃红梨白的映衬下,静若处子。民居旁边,大都整齐地堆码晾晒着劈短了的木材,炊烟起时,还升腾着鲜活的生气。庆源又名小桃源,简称小源。这是因为庆源村坐落于两条山脉相对峙的山谷间,每当晨昏之际,山间时有云雾飘动,山重水复,外人很少会涉足这里,使庆源更显得神秘美丽,这也是人们把庆源比作世外桃源的缘故了。游人并不多,大家兴趣盎然地穿行在蜿蜒曲折的石板小径上,贪婪地呼吸这里清静的空气,欣赏满眼姹紫嫣红,与那些自古就居住在庆源的村民一样,享受着没有污染,没有喧嚣,没有雕饰,天人合一的原始自然,这也就是人们如此喜欢庆源,不辞辛苦来探访的缘故吧。

 

    村中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典型徽派建筑,叫“永思堂”,这是清代乾隆年间朝议大夫詹昇扬故宅,藏在小巷深处。如与婺源其它古村雕梁画栋的古宅相比,它算不得最恢弘精美,据永思堂的后人,一位至今仍生活在这屋内的妇女介绍,这已是庆源村最大最好的建筑了,到庆源来是一定要看看的。我们每人只花3元门票钱,便进入参观,幽暗的大厅精致的雕刻依稀可见,“永思堂”牌匾悬挂在中央,还在见证朝议大夫当年的辉煌。永思堂旁,长着一棵千年香椿树,有好几条长藤盘绕直上。据妇女说,藤上还会结许多奇珍异果来,这树、藤、果成为古村“三绝”。

 

    走出永思堂,脚步踏响古村的青石小径,一股温润和暖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走过了悠久的岁月,依旧是山清水秀,桃花依旧笑春风。我想,古村是不可复制的,历史也是不可复制的,这就是庆源古村源远流长的缘故。人们崇尚自然,向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这才是庆源古村的魅力所在了。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古村有一条弯曲的碧溪穿村而过,两岸沧桑陈旧的明清古民居错综排列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因为庆源古村的浑然天成,现在已渐渐成为骨灰级驴友们探访的胜地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庆源村鸡犬之声相闻,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混杂地洇染开来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有十余座石板小桥横跨溪涧,成为古村的剪影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民居旁边,大都整齐地堆码晾晒着劈短了的木材,炊烟起时,还升腾着鲜活的生气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村里几乎没有高大的新建筑,徽派古民居残破古旧,木制的门窗都透着年代旧远的本色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庆源之古朴,缘于她悠久的历史,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却是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这座古老的廊桥曾建有明代的“社公庙”,现在桥周围只兀立着残墙败垣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此图片是网友去年春游庆源时的留影,两层的“社公庙”还保留得比较完整,可与上图对照)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在一面残破的墙壁上,还能清晰地看到民国期间的告示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另一座石拱桥边茂密的野草和野花默默地在春风里摇曳,似乎在诉说庆源昔日繁盛的情景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家家门户洞开,并不落锁,仍保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汉唐遗风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沧桑的徽派老宅,门楣上还留着精美的雕刻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这座千年古桥曾有多少庆源的村民走过?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静寂的村庄里,有一种世外桃源的安详朴素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村里很少看到青壮年人的身影,大约都已背井离乡到天南地北打工去了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村中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典型徽派建筑,叫“永思堂”,这是清代乾隆年间朝议大夫詹昇扬故宅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走出永思堂,脚步踏响古村的青石小径,一股温润和暖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走过了悠久的岁月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春光明媚,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掩映着散落在山间古老的村庄,白墙黛瓦在桃红梨白的映衬下,静若处子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人们崇尚自然,向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这才是庆源古村的魅力所在了
走进庆源古村(皖赣行之三)
     一棵浑身布满青苔的巨大银杏树依溪畔而立,仍生长旺盛,据说树龄已有1200年,为古村遮荫福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