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砖上的文字

(2007-12-20 19:45:19)
标签:

人文/历史

原创随笔

明城墙

文字

             城砖上的文字
                            图片均摄之南京狮子山周围的明城墙

                        此文已发表于2008-1-2《扬子晚报》繁星副刊

 

    经常徜徉在南京的明城墙上,很喜欢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就象站在小小的山头上一样,可以俯瞰四下里的风光,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畅快。

 

    当我用脚踏过一块块紧密相连着的古老的城砖,好象在踏过几百年流逝的岁月。望着写满沧桑的城墙颜色斑剥,灰白杂陈。灰黑色的是城砖,而泛着的白色是当年修筑城墙时在每块砖缝间用石灰秫米汁粘接的痕迹。早就看到过这些城砖上是留有字的,但总是一瞥而过,因为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这些字大都已漫漶不清,所以从来没有仔细地去端详过。可是,南京市最近几年注重山水城林的建设,许多颓败损毁的城墙得到重新修复,恢复了昔日的雄姿,使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又一次引起世人的关注。在一次次又站在这古老城墙上的时候,我突然对城砖上刻的字有了点感觉来,想琢磨着古人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些什么信息呢?

 

    城堞有大半个人高,在漫步时城砖上的字就会很自然地映如眼帘,常常能看到“洪武七年”,“洪武十年”的字样,很显然这是当年朱元璋为巩固天下江山,号召“高筑墙”时的杰作。有的城砖上刻着州府县及官员的名字,有的看到的则是刻着具体乡里组织和烧砖人的名字,后来从一块松动的城砖上才看出端倪。原来每一块城砖的两侧都按这样的模式刻着字,只是由于在砌城墙时城砖的一面字被砌入墙里,就象我们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一样。我想有这种责任制的制约,烧制城砖无疑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只要发现城砖的质量有问题,上至各级官员,下至乡里和烧砖人都得治罪,所以用这些当年的“官砖”砌成的城墙才能几百年风雨不动安如山。

 

    我感兴趣的不是那些官员的名字,而是那些“烧砖人夫”的名字。这些文字的最后总是落在“烧砖人夫某某”上,我看到过有彭暑、锺俊、刘黑一、刘子方、朱六四、汤丙等等,可以肯定的是刻有他名字的砖就是他亲手烧制的,六百多年前他们可能还是一个小伙子,也可能是个老农民。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情景:那一座座紧紧相连着的砖窑都在冒出滚滚浓烟,这些烧砖人就象白居易的《卖炭翁》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只露出了自己雪白的牙齿和一双明亮的眼睛,汗流浃背,衣衫褴履,不停地将刻有自己名字的砖坯送进炉火熊熊的砖窑。慢慢地窑火冷却了,一块块整齐坚硬的城砖被送往南京,就筑成为屹立到现在我们脚下的城墙。

 

    六百多年的岁月悠悠,今天我抚摸着城砖上的名字,就像在与我们的祖先对话。有些城砖已被风雨侵蚀得斑剥离离,有些留在砖上烧砖人的名字已成为一层字皮,用手轻轻一剥就脱离了砖体。我手中捏着这一片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烧制出来的名片,仿佛看到这些窑匠和烧砖人穿越时空,从那烟与火的砖窑向我走来,渐渐地越来越清晰。这些烧砖的普通百姓是应该庆幸的,他们的名字刻在这城墙上,历尽战火和风霜的考验,仍在与日月同在,不仅成为一段人文历史的见证,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珍惜这一遗产,保护好这一遗产的理由。

 

    值得庆幸的是,在落叶萧瑟的初冬,当夕阳把余辉洒在五彩斑斓的古城墙上,也将漫步在城墙上的我融入到一片金色的霞光之中,是那样宁静祥和,是那样伟岸多姿,南京城也更显得古朴沧桑,历史悠远。

 

                    城砖上的文字

                     这是长沙浏阳县造的城砖

                    城砖上的文字

                        这是江西南昌县造的城砖

                    城砖上的文字

                      这是九江市澎泽县造的城砖

                    城砖上的文字

                      这是江西瑞州高安县造的城砖

                    城砖上的文字  

       这是洪武十年(1378年)江西萍乡县造的城砖,上有烧砖人李胜轻, 彭述云的名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