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塔(2)——雷峰塔

标签:
旅行笔记人文地理 |
分类: 行走浙江 |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杭州市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为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因黄妃得子建,初名“皇妃塔”,因地建于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
雷峰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重修,建筑和陈设重现金碧辉煌,特别是黄昏时与落日相映生辉的景致,被命名为“雷峰夕照”,列入西湖十景。1924年9月,雷峰塔因年久失修倒塌,后来于2002年重建。
新建的雷峰塔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重现雷峰塔盛景。因塔身壮美以及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成为西湖游赏最受青睐的名胜之一。

重建之后的雷峰夕照景区,占地面积8公顷,主要景观和设施有雷峰塔、夕照亭、妙音台、汇文轩、放大光明阁等。
这座塔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新塔通高71.679米,由台基(起到保护罩的作用)、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高49.17米,塔刹高18.25米,地平线以下的台基为9.8米。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

新塔台基平面呈八角形,台基周边,装饰有汉白玉雕制的石栏杆,台基以上,塔身耸立,外观五层。
塔身的设计沿袭了雷峰塔被烧毁前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制型,外观是一座八面、五层楼阁式塔,保留了宋塔的惯有风格。据悉,雷峰塔用铜建造是中国铜雕大师朱炳仁用了数万字的缜密论文说服各方专家才得以落实的。
“雷峰塔”匾额为启功先生所题。
古雷峰塔初建时为十三层,结构为砖石内心,外建木构楼廊,内壁嵌有刻着《华严经》条石,塔下供奉金铜十六罗汉像。现在只有倒塌后的遗址可以参观。
一般先看古塔遗址。

我们从残缺的遗址中已经无法想象当年的模样,但是还是可以感受到千年的沧桑。



古塔遗址之下还有千年地宫,洞口就位于塔心部位, 距塔首层地面2.6米,洞口四周都是高达数米的塔
身残体。地宫口用一块方型石板密封,石板上则压着一块据称重达750公斤的巨石,雷峰塔地宫体积不大,长约
0.5米、宽约0.5米,深度据探测,约1米。
发掘后发现,地宫内放入了大量的供奉品,包括莲花座青铜佛像和装有佛螺髻发的铁函在内的60件珍贵文物。文物非常丰富,是吴越王国鼎盛国貌的集中体现,对研究当时的工艺成就、佛教文化的影响,有非常重大的价值与意义。特别是秘藏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面世,被视为是一件具有重大文物价值的中国佛教文化瑰宝。

雷峰新塔是一座体现很强现代工艺的塔。塔中心的部位,是两座透明的电梯,周围是不锈钢扶梯。雷峰新塔也是古今中外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铜塔,仅这一项花费就需2000万元,栏杆、装饰瓦、脊、柱等都采用铜制。


随着电梯而上,可在每一层参观。
新塔暗层全无门窗,并设有"捐赠建塔纪念墙"。新塔二、三、四层将分别展示铜版线刻壁画“吴越造塔图”、雷峰塔历代诗文佳作、彩绘壁画当今"西湖十景"。
神话传说《白蛇传》被分成六大块立体场景展陈其中。
《白蛇传》中,法海和尚骗许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后小青苦练法力,终于打败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贞获救。
白蛇传与雷峰塔是最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之一,因“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典故也是很多人来游玩雷峰塔的动机。

登上雷峰新塔,站在五层的外观平座上,西湖山水美景和杭州城市繁华尽在游人的远望近看之中。作为西湖南线的制高点,极目四眺,碧波荡漾的西湖、秀美端庄的汪庄、初见轮廓的南线新景点、绿意葱笼的湖心三岛一览无余。

雷峰塔在中国造塔历史上是一座艺术精品,它是首创八角形平面,又是楼阁式塔型的一座名塔。尺度雄伟,比例适当,构造杰出,但又柔和绚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雷峰塔遗址和地宫的发掘,使今人对于五代时典型的平面八边形楼阁式套筒塔的形制及构建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而今天的雷锋新塔上、下、内、外装饰富丽典雅,陈设精美独到,功能完善齐备,以崭新的风貌和丰厚的内涵在西湖名胜古迹中大放异彩,让我们重新欣赏这美丽的雷峰胜景。
后一篇:浙江名祠(1)——钱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