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炜谈话录

(2013-09-16 10:24:34)
标签:

张炜

谈话录

张世勤整理

文化

(根据张炜谈话整理,小标题为本人所加——张世勤)

   现实与浪漫

   “浪漫”在我看来更多的不是创作方法,而是艺术本来就有的质地。没有飞扬的想象,没有激越的心灵,哪里还有艺术的酿造?从现实到艺术是一个心灵酿造的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没有将现实生活当成酿酒的粮食,这种‘现实’对写作者也就失去了意义。”

    缺乏浪漫情怀的写作者,不可能是真正的艺术家。就写作学的意义来推论,甚至可以说艺术没有“现实主义”的,而只有“浪漫主义”的。

    理想与理性

    我不太喜欢“理想主义”这个词汇和概念。“理想”是好的,是追求向上和向善,追求完美的情怀和志向。一旦凝固成“主义”,就有些简单和粗暴了。“主义”再复杂也是简单的,它有可能是相当僵化和教条的,也会过于自信。而“理想”是追求和向往,有了这种志向和心情,就会不断纠正自己、质疑自己,就会在包容中学习和改造,只为了不断地靠近真实。“理性”也是一样,“理性”多么重要,但是“理性主义”会认为“理性”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依据和尺度,是至高至尊的。其实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仅靠“理性”是难以解决和把握的。“理性”并不是通向终极真理的唯一通道。  

    小说家与作家并不是一个概念

    “作家”并不简单等同于“小说家”。托尔斯泰显然不是单纯的小说家,而是一个很复杂的作家。他是一个综合的人物,是小说大匠,是宗教家、思想家、教育家,一个卓越的人物。仅仅从阅读消遣的角度去看他的作品,既获取不了最大的快感,也不会理解他的文字。他的小说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这种巨大的综合体现在其中。单纯的小说家对于我们这个世界虽然不能说无足轻重,但价值和品级相比之下就低得多了。只有伟大的作家才会产生伟大的小说,而单纯的小说家可能会困难一些。

作家可以写小说,也可以写其他,比如思想类著作。只要写出了其中某一类的“伟大”,就应该算是“伟大作家”了。写出了“伟大小说”,当然可以算是“伟大作家”,不过这种种“伟大”都不是当代人可以命名的,或许它起码需要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才可以鉴别。

    怎样看待先锋

    现在是最需要谈论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时候,没有这种重要的文学与艺术、思想与道德的参考和启迪,就会安于现状,回避和迁就自己当下的写作处境,做出“与时俱进”的解释。在破碎的、欲望的和消费的文化浊水里,要有探头呼吸的可能和机会,这样才不会被憋死。我们需要十九世纪艺术与思想的参照,可以以此拉大我们的精神坐标。当代的“先锋”如果离开了这种参照,就会流于简单的模仿,变得单薄,也难以走远。在市场和消费主义的召唤下,哪里还会有什么“先锋”。真正的先锋是勇气,是对于艺术和思想信念的顽固坚持,是一根筋。伪先锋是不需要传统的,因为现学现卖就来得及,完全不需要在一个更大的艺术和思想坐标里思悟和整合。伪先锋说到底仍然是商业主义的一部分,是与商业投机属性相一致的写作方法。

    小时代的一些特质

    不坚守,总是随着世风和潮流去改变自己,不失时机地跟随和迁就,自动放弃“思想危机”。

    思想和艺术的小时代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结构的。读者将在一切读物中寻找实用品或娱乐品,而作者也将在这个层面上最大地满足他们。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

    物质欲望时代的精神状况通常会平庸得多。

    道德激情和价值信念变成了‘遥远的问题’。其实这恰恰是当下最切近最迫切的问题”。所以,我在作品中充满了对自己的质疑、追究和批判,对自己的软弱性既痛苦又警惕。

    比如学术的坚守不坚守,将是一个民族文化溃败的开始。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取消了层次和差异,也就取消了可能性。我们现在是努力将坚硬结实的文化和学术内核放弃,去迁就和妥协于那些虚妄的东西,归于似是而非的“大众”见解,站到乌合之众一边,这样来求得一种安全感。其实这不过是投机行为,是让人悲哀的学术和思想的现状,是消费时代和物质主义时代才有的怪相。学术以妥协为荣,以随众为荣,以附和强势为荣,这只能是学术的耻辱。

    知识分子的标准

    从理想主义一步跨到了实用主义的知识分子,显然比比皆是。这也没有什么奇怪,因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本来就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许多“知识分子”不过是掌握了一些书上的套话,并没有什么独立见解。套话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套话让人厌弃,有的套话倒能唬人。他们讲着套话,跟住势头,在一种势头下是很容易表现“勇气”和“学问”的,一旦失去了势头的支持,他们就会转向。有的转得慢,有的转得快,有的连“五分钟的机会主义”也搞。这哪里是什么知识分子。究竟是不是知识分子,不要看受了什么教育,有了什么著作,而是要看他能否始终如一地坚持真理,是否能够反省和批判自己,是否拥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发现的能力,尤其还要看他在失去势头支持的情形下会怎样。

    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就是酒与粮食的关系

    从现实生活变成文学作品,其实是一种神秘的酿造过程。文学与现实不是真实与否的问题,而压根就不是同一种东西。也就是说,粮食压得再紧再密,也不是酒,因为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说只要是没有经过心灵酿造的所谓“文学”,都不是真正的文学。对于文学阅读来讲,那些要享受美酒的人,给他再多的粮食都不能让他满足。

    作品要长时间地放在头脑中修改

    我构思一部作品,哪怕是一部短篇,往往都会放在心里许多年。它只要放在心里,就会经历无数次的修改,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修改都会发生。一个人有再强的思维能力,有些大工作还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计划起来。有人担心存在心里的时间太长了,要写的东西会不再新鲜,会有陈旧感。其实一旦陈旧了就等于这枚种子发霉了,那它就不再需要发芽了。真正茁壮的种子一定会生长出来。一般来说,单薄的作品,许多时候就是因为埋在心里的时间还嫌太短。

    诗歌处在文学的心脏部位

    我最早是写诗的,现在也一直写。诗歌虽然并不一定比现代小说更有表现力,但它的确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不需怀疑。诗性的强弱当然决定了作家的品级,但诗性却不一定要由诗歌来表达。我认为中国现代诗的出路不完全在、或者说主要不在翻译诗那儿,而是继承诗经一脉,然后再往前走。

    写作的意义

    一部作品开始了,创造一个世界的工作也就开始了,还有什么比这种工作更有意义?这简直是让一个生命诞生,当然是了不起的事业。我觉得为此花上一生都是值得的,最不可能光阴虚度。人生的最大幸福也就在这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