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我不同意“恶搞”一说
(2012-03-27 10:56:32)
标签:
穿越戏说杜甫历史杂谈 |
张世勤先生:
诗作《李白与杜甫联袂攀蒙山》收到,近日亦收到李金磊先生信,一并回复。
听说最近在你们的微博上疯传一组“杜甫很忙” 的语文课本涂鸦图片,把这定位为“恶搞”我有不同意见。
我先给你讲一个小故事吧,安史之乱期间,我颠沛流离,心情郁闷,投奔灵武时,更是被叛军截获,陷贼中时近半年。这期间,我虽写了《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诗,但也画了一些画。其中有很多幅都是屈原拿着唐朝的兵器在战斗,什么雷古瓮金锤、凤翅镏金镗、八棱梅花亮银锤、五钩神飞亮银枪、囚龙双棒、八棱紫金降魔杵、乌龙提泸枪、虎头锫棱金装锏等等,你能说我是恶搞吗?你能说我对屈原不尊重吗?
说到教育制度,我那时更不好,若搁在现在,我想还是比较有把所握初试成功的。我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小有名气,说不定也属于加分条件之一。但开元二十三年,我在洛阳应进士考试,结果未被录取。天宝六年,玄宗诏征有文学艺术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我又积极参加了,结果被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天宝十年,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我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本来已得到玄宗赏识,等待分配,却再没有下文。我不得不不断地写诗给当朝的权贵们投赠,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让我的祖父杜审言以及父亲杜闲很失望。因为我的诗,在当时并不受待见,直到我去世40年以后,才开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新乐府运动之后才流行开来。所以我很羡慕韩寒这些人。
第三个问题,我也得说明,我的诗并不是篇篇好,都有那么高的思想立意和艺术水准,不能一说就是“三吏”、“三别”等那些名篇。比如,在困难时期,我也写过一些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无聊诗作。你想,我在长安充当贵族的“宾客”,得向王公大臣们乞求一官半职,我就写了一些五言排律,用大量的典故违心地颂扬对方的贤明,格调很不高,至今想起来我都羞愧!又比如,在成都草堂写的一些诗,《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都是些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只是一个心境,我自觉意义不大。另外,我也写了一些怀念家属、朋友的诗,比如有怀念妻子的《月夜》,有在秦州怀念弟弟的《月夜忆舍弟》,缠绵悱恻,过于柔软。我平生最高调的一首诗,就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你写的《李白与杜甫联袂攀蒙山》,让我再次回想起了那些与李白在一起的美好岁月。我是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的,开元二十九年,我们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我后来写了十多首赠李白、忆李白、怀李白、梦李白、寄李白的诗。
我不忙,欢迎来信。
附:李白和杜甫一起攀蒙山
当年
沿着布满诗意的小路
联袂攀援
从此
都变成了站立的诗行
那些没能在第一时间
充盈空灵生气的鲜花和野草
纷纷作为
他们友谊的一部分
留了下来
成为千年的风景
苏轼也是沿着这条
布满唐诗的小路
走出了宋词的新意
其实早在他们之前
孔子就已攀援而上
并且沿途作了
儒家的记号
后来
一支穿粗布衣服的队伍
用清脆的枪声和隆隆的炮声
进行荡气回肠的诵读
并在高高的山顶上
举起了一面面鲜红的旗子
从那时起
这部国学大书的封面
便多出了一种我们所熟悉的
胜利的
颜色
相信
两位老兄的诗魂
仍在山上
我们今天攀援蒙山
为的不是看山
而是想把
久在尘世中麻木的手臂
顺势
多得一些
该有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