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包计”怎样设计更合理
(2012-03-19 09:55:50)
标签:
红楼笔记文化 |
高鹗续《红楼梦》第九十六回说的是“ 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为实现宝钗嫁宝玉之目的,王熙凤出了一计,这就是著名的“调包计”。“调包计”是续红楼的一大关节, 相比而言算得上是续书中最精彩之笔。但“调包计”有还是没有?有的话谁主调包、又调谁的包才更为合理呢?
如按前八十回的线仔细捋下来,这样的调包计不可能发生,有四点可以说明:一是有悖凤姐风格,二是有违贾母心意,三是不符宝钗为人,四是不合整部文风。
凤姐虽然做过多桩坏事,身负三条半人命,还有一个未能杀成的张华,但她行事极注枝末细节,尽可周全。此计,说是“瞒消息”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到头来谁也瞒不了,倒象是三个女人在那里掩耳盗铃,相当拙劣。以王熙凤素常的泼辣精明,不至于如此低能。如邢夫人帮贾赦说娶鸳鸯一事可谓相当棘手,事关贾母的生活起居,鸳鸯的婚姻态度,自己公婆的生活选择等等。但待邢夫人推到她这儿,她却前前后后处理得滴水不漏,轻松玩弄邢夫人于股掌之上,把自己脱了个干净。于她无益的她决不会沾在身上,而又让人觉得她尽了力,无可指责。从现在的“调包计”看,被瞒的定然不高兴,娶过来的也未必领情,尤其宝玉更是神崩心碎。而王熙凤不过是仰仗姑母王夫人代领行政事,将来支撑贾府的是宝玉,执政的则是宝二奶奶。正如她的丫头丰儿所说,“将来还是要回到那边去的”。她与贾琏跟公婆关系本就一般,这边如再得罪,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她不会不给自己留后路。小厮兴儿识得很明白,“或有好事,她就不等别人去说,她先抓尖儿。或有不好的事,或她自己错了,她就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去,她还在傍边拨火儿。”
贾母一生荣华富贵,极喜热闹,看似沉溺无为,其实对大事从不糊涂。宝黛之情她看在眼里,心知肚明。先是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又以给宝钗过15岁生日的形式对宝钗出阁施加压力,又在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急于促二宝婚成的情况下,借助清虚观打醮亮明观点,“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点儿再定吧、、、、、不管她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贾母到大观园里曾有过一番巡视,在宝钗处看到把绣房整得跟冰窖一样,十分反感。以此等等,说明贾母未把宝钗作为最佳人选。
薛宝钗虽然“随分从时”,大度平和,但并不代表她生性软弱,一如迎春一般。相反,其内心极有心计、非常要强。第三十回宝玉失言说“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也富态些。”就为这句玩笑话,宝钗勃然大怒,冷笑了两声说:“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做得杨国忠的!”并趁便厉声骂了一个小丫头出气。那时候女孩子成婚算是一生中最大的事情了,婚礼办得差一点点可能都是一生的遗憾,如今面对调包一声不吭嫁过去,顶着别人的名头,以后在大大小小亲戚奴婢面前怎么抬得起头来!
以曹雪芹手笔,所有情节皆出乎自然,平凡之事亦可细腻委婉、一波三折,象此等大事,写来更是波澜起伏,撼人心魄,不会牵强附会,生硬追求人为的戏剧冲突效果。贾府是一个“钟鸣鼎食”的大家族,虽然其日常运转掌控在几个女眷手里,但其行事理道却并不失大概。在贾珠早亡,宝二爷实际已是贾大爷、贾府又面临风摧雨骤的情形下,不太可能把一场严肃的婚礼,当作儿戏。黛玉虽有咳痨之症,娇喘之态,多愁善感,整日里以泪洗面,感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但也不至于在二宝大婚之夜玉殒香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