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望红楼系列之十三)
高鹗在录入程甲本后四十回时曾说,这是他与程伟元花费数年搜集起来的,与前八十回“尚属接榫”。于是他们又进行了“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但细观其前后,此说却无法成立。现仅以十二正钗为例,进行比照,看官自会定夺。
十二正钗的排名如下: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以下按此序一一理析。
一、林黛玉
宝黛爱情的基础是共同的叛逆性。宝玉曾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与她生分了。”然而在续书中黛玉多次说“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之类,宝玉并无半点反感,两人都被封建世俗同化了。续书中黛玉操琴,贾家四艳是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其丫环是琴棋书画,因此操琴本是元春的活,这儿黛玉不仅操琴,而且还深知琴理,曰:“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心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才心身俱正!”看这段话,这哪里是黛玉,活脱脱就是一个宝钗。宝钗正是因为时时刻刻地压抑自己,才使好端端一个少女被扭曲得旺内火,不得不长期服用冷香丸。这倒印证了一种说法,就是钗黛原型是一人。但看前部,并无此证,两人性格鲜明。续书中宝黛第一次见面是在八十五回,黛玉劝宝玉要读“八股”,“取功名”。第四次见面是在八十六回,黛玉训他“身心俱正”的琴理。第六次见面是在九十一回,二人以“谈禅”取代了谈情。既如此,已完全符合了王夫人的口味,而且病也差不多已经好了,那还有什么不娶之理?那还需要什么调包计。
二、薛宝钗
传统的“金玉良缘”与反传统的“木石前盟”的冲突是《红楼梦》并行的几条主线之一。但续书中,黛钗关系异常密切,互寄诗作赠答,成了“同心”,“知音”,前部中的冲突已化为乌有。黛钗被调包成婚之后,宝玉本应该悲痛万分,一个晴雯夭亡,宝玉都能作长篇诔文予以祭奠,黛玉去了,反倒感觉并不强烈,“方信金石姻缘有定,自己也解了些。”什么时候出来个“金石姻缘”,分明是高鄂自己把“金玉”和“木石”合二为一的结果。宝玉因这样想,就把“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到宝钗身上”,这怎么可能!“五儿承错爱”之后,五儿是前八十回已死掉的人物,这里又出来了,且不谈,宝玉又与宝钗“如鱼得水,恩爱缠绵”,“两口儿这般恩爱缠绵”的情状都到了王熙凤嫉羡的地步,而且宝钗不但没有死,还生了儿子,名曰贾桂,后来还取了功名,与李纨之子贾兰“兰桂齐芳”。但第五回已经说的很清楚,“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以此相对,差之十万八千,而且宝玉的形象也已经被糟蹋得不成样子。
三、贾元春
脂批曾云:元春之死是“通部书之大关节、大关键”,其判词曰:“虎兔相逢大梦归”,元春之曲《恨无常》言:“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从此三者看,元春是意外之死,死得很突然,也应该很悲惨,而且与其家族有重大关系。然而续书中,却写元妃因“圣眷隆重”,以至“身体发福”,“起居劳乏,时发痰症”,结果“偶沾寒气,勾起旧病”,最后“痰气拥塞而死”,“存年43岁”,谥号“贤淑贵妃”。这也太离谱了,既是老且病,那何言“悲险之至”?既死于宫中,何言“山高路远”?既与家族无关,何言“须要退步抽身早”?再者,元春生于“甲申年正月”,死于“甲寅年十二月”,按干支推算存年应31岁,不可能出现43岁。
四、贾探春
探春本是“远适”,续书把她“适”在了越,即浙江。并不远,与其老家金陵一步之遥。探春的册子画的是“掩面涕泣之状”,判词中有“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之句。探春的远嫁,不只是探春不情愿,也是家族不情愿的,很可能是政治交易的结果,下场并不好。而续书却说她嫁过去之后“安好”、“甚好”、“极好”,似乎幸福美满,而且还“服采鲜明”地带着三姑爷回来了,以至随后周统制一家直接“调进京来了”。这是探春的生活状态吗?可别忘了,探春是“生于末世运偏消”,远嫁之后“千里东风一梦遥”。
五、史湘云
湘云的命运走向,红学界一直在探讨和研究,三十一回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语至今无法确解,湘云一直戴一只小的雌麒麟,宝玉从清虚观得到了只大的雄麒麟。脂批提醒: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线于此回中。但二十六回又一条脂批告知: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一说嫁与卫若兰,一说最后跟宝玉成婚。两说都有根据。但续书却是“姑爷痨病死了,史妹妹立志守寡”。
六、妙玉妙玉是十二钗中较神秘的人物,按前部提示,她应落难瓜洲渡,“终陷泥淖中”。续书虽写了她的“遭大劫”,但与宝玉无关,更没有涉及到瓜洲渡口。
七、贾迎春
迎春误嫁中山狼孙绍祖,被虐待致死,这一点续书符合前部铺垫。但迎春是四春中第一个走的,续书直到过了二十九回才走,不准确。
八、贾惜春
贾惜春与妙玉极好,多次流露出出家的念头,因此她的归宿应先是出家,后化缘为乞。续书写到了她的出家,但仅是在家中把闺房改成了“静室”,后来去了栊翠庵,竟有服侍过黛玉的紫鹃丫头伺候,仍是过着小姐一样的生活,这与“独卧青灯古佛旁”,“缁衣乞食”有着一定的距离。
九、王熙凤
按前部提示,王熙凤自“一从”到“二令”最后到“三人木”。一从二令前部都已展示,还剩人木,即被休。判词曰: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直接经手的有三条人命,还有张华一起因手下人未遂。在风雨欲来之前,王熙凤已经自身难保,其地位天上地下,沦为扫雪一样的仆人。被休之后,回到金陵而死。而续书却是死在都城,死后才“到金陵归入册子去”。
十、巧姐
巧姐这个名是刘姥姥起的,此处脂砚曾有提醒。四十一回刘姥姥带孙子板儿又到贾府,巧姐玩一个柚子,板儿抱着一个佛手。巧姐想要佛手,于是大人们就让二人互换了玩物。脂批点出: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贾家落败之后,巧姐应是被“狼舅奸兄”卖入娼门,流落烟花,刘姥姥作为报答,将其救出,遂与板儿成婚,居于荒村,纺绩谋生,繁华落尽。但续书却是由刘姥姥作媒,嫁到了“家财巨万、良田千顷”的周家,丈夫还是个新中的秀才,文雅清秀,而且还有继续“升官、起家、子孙昌盛”的迹象。如此巧姐非但不是悲剧,反倒得了善果。
十一、李纨
李纨是宝玉大哥贾珠的遗霜,有一子,名曰贾兰。李纨倾力栽培,看判词和红楼梦曲,贾兰似乎得了功名。说“似乎”是因为说“梦里功名”,而且又用反问: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但又说李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如此看,贾兰是有了些出息,但他的出息却未能改变李纨的命运,因为她“枉与他人作笑谈”,“昏惨惨黄泉路近”,即使“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但续书不仅写了子荣,更写了母贵,这位稻香老农似乎晚景很好。
十二、秦可卿
这是高鹗唯一一个没有写错的正钗,因为她开书第十一回就死去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