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记 |
这个标题是十六年前发在《大学生》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的标题。
旧话重提,没有翻箱子底的意思。因为当时说了什么,其实自己都忘了。只有这个标题还牢牢地盘旋在脑子里。
这几年来,当作为一个网民上网时,当作为一个研究者观察网络时,习惯这个词也是一再重现,似乎真像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
今天上课又与在职研究生班的同学讨论起网民习惯这个话题。他们中有人在网站浸淫已久,对这个问题感受颇深。其中,有人提到的一种网民习惯是,网页的左上角是网民打开网页时视线的第一落点,因此,网站应该把新闻头条放在这个位置。他还以国外的实证研究作为证据来证实这一观点。
我接着问,这种习惯究竟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还是由网络的环境和网站培养起来的?
有人说,这像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有人则拿报纸版面的安排举例来说明这种习惯的天然性。
但我个人以为,网民的习惯在更多时候是受到网站的培养。
即使在新浪,它的首页与它新闻频道的首页,对于重点内容的位置安排,也不是一样的。说页面左上角在任何页面上都应处于强势,也许还有讨论的余地。
在《互联网上的方向感》一文中,我曾提到,对方向感的追求,也许是我们形成习惯的一个原因。
当然,不仅如此。
我们的既有行为方式、对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的考虑、上网环境、网民的相互感染等等,都可能是推动网络习惯的阴影爬行的因素。
应该看到的是,网站之所以能将人们的习惯成功培养起来,还是因为它们顺应了网民的需求,是对既有行为方式的一种继承,即使要改革,也得渐进。突变的结果可能是颠覆了自己。
网站培养起来的习惯,也许慢慢会渗透到人们行为模式的深处,到一定程度上,这种习惯的反作用力之强大,甚至可能是网站也难以预计的。
除了网站,还有很多东西在不断地培养我们的习惯。
当我们换了电脑时,也许首先要适应的是它的键盘,键的分布虽然没有任何变动,但是手这个东西却会总想着它的老主人,跟新东家,且磨合着呢。
当我们换了新手机时,也许一开始不知如何接电话、发短信。因为界面变了后,感觉这个小世界乱了套。
当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工具时,它们就越来越多地可以像个主人一样左右我们。
这可能是信息时代的另一个时代病。这也是技术—市场—习惯三者之间那种纠缠不清的“三角恋”。
下课时,一位同学向我讲了一个例子,说明航天飞机的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竟是马车的宽度的一种习惯延续。(我查到了来源,链接在此,给大家参考)
这是个很有意思同时也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说明习惯力量之强大,同时也说明习惯的合理性,特别是经济上的合理性。
与习惯相联系的词也许随便就能想到很多,例如,惰性、依赖感、继承性。
当然,施拉姆的那个有名的公式也可以解释习惯背后的逻辑:
那就是它往往意味着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报偿。
我还想到了“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这个词也是当下最时髦,同时又是被误用最多的词之一。
大多数时候,我们用这个词代表的是“集体犯混”。
不过这不是荣格的本意。
下面这段话是在某WIKI上关于集体无意识的解释:
弗洛伊德以揭示了人的精神结构而享誉于世,他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的部分和无意识的部分。意识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而广阔有力的无意识部分则包含着隐藏的种种力量,这些力量乃是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力”。他还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人的精神结构恰如一座冰山,其露出的1/8是意识部分,而淹没在水面以下的7/8是无意识部分。也就是说,无意识属于人的心理结构中更深的层次,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真实最本质的部分。他的得意门生荣格继承了他的学说,并对他的无意识的构成内容作了全新的修改。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此,他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些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习惯,也许就是来源于集体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