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客之道在于“博”

(2006-08-08 13:28:45)
        2005年对于博客在中国的发展的确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但是,也伴随着不少似是而非的争论。本来应该是潜心于博客平台建设和技术完善的时候,人们却围绕“精英”与“草根”无休无止地拉锯,传统媒体也赶趟似地炒起“博客草根论”或“博客精英论”的话题来。“博客”这辆本应在宽阔的高速公路奔驰的车,一下子驶入一条窄窄的胡同。
 
        这一切起源于名人博客。但原来只是一个商业网站针对博客服务开展的营销活动能掀起这么一场风波,是我始料未及。将名人博客推导为博客的“精英化”,进而将其与草根博客相对立,这种思维未必过于简单化。将博客仅仅放在精英与草根这样一种天平上去衡量,更是抹杀了博客的丰富内涵。
 
        精英与草根这两个词,本就是一种人为的标签,是一种文字游戏。什么是精英?名人等于精英吗?显然,在名人与精英之间是不能轻易划等号的。而在所谓的草根中其实藏龙卧虎,不乏思想上的精英,那么,这些人就注定要因为自己的精英性要对博客这样一个大众平台退避三舍吗?
 
        草根与精英的界限到底在哪里?看起来,在这场博客的口水战中,所谓精英与草根之间的界限最终落在话语权上。那些倡导博客草根性的人,无非是强调要给平民以话语权。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非得说名人开博客就是剥夺了草根的话语权,未免有点牵强。一个名人博客可以动辄几百万的点击量,其实基本上不是博客的功劳,而是名人效应的一种映射,把罪名都放在博客头上,似乎有些不妥。而在博客中,我们也可以不断地看到凡人成长为“名人”的个案,这倒可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博客。如果非要说博客对于草根与精英有何意义的话,那就是它提供了让草根成长为精英的一片土壤:一颗颗种子因为这片土壤的丰富养分可以迅速发芽、成长,开出耀眼的花。
 
        但是,我仍然不愿把博客局限于草根与精英这个狭隘的“井底”。在这两个概念上纠缠,更多的是商业性的逻辑,是商业网站的竞争策略。要是研究者也跟着一哄而上,一股脑跳到这个陷阱里去,那可真是上了当了。
 
        如果说博客这个“Blog”的中译名还有些意境的话,那就在于“博”。
 
        作为土壤,博客是博大的,并不会因为给某些种子养分而亏待了其他的种子。能否长大、开花,更多地取决于种子自身的造化,取决于哪一颗种子会更充分地吸收这土壤中的养料。
 
        博客的博,也在于博客活动的复杂与多元。博客活动是一种个人的传播行为,它是人类复杂心灵活动的一种外化,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动因,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指向。无论是谁,在博客上登台,总是有着他自己的内在需要,也会依照自己内心的轨迹在这个舞台上表演着自己的舞蹈:
 
        强调博客的媒体功能,这是媒体人的一种惯性,于是,在互联网信息海洋里出现了一个个吃的是信息的“草”挤出来的是信息的“奶”的导航者。对此,我们当然心存感激,因为,我们有了除大众媒体以外的另一种选择。
 
        将博客看作网络日志,在这里重拾写日记的习惯,并且享受让公众咀嚼自己的鸡毛蒜皮的快乐,这是更多普通人的新时尚。对此我们也应心存感激,它除了让人们有一种新的倾诉与沟通渠道外,还在不知不觉中重新锤炼我们民族的书写能力,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记录历史的一种民间方式。
 
        还有那些将博客看作出版社的人,那些将博客看作讲台的人,那些将博客看作展览馆的人,那些将博客看作俱乐部的人,那些将博客作为个人秀场的人,那些将博客作为个人新闻发布会的人……都是博客世界繁荣的推动力。只有参差多样的生物,才能造就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更重要的,是那些虽然没有贡献原创却在不断贡献点击量、评论数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掌声与欢呼声鼓励着博客们,没有这种支持,博客们的创作就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博客与他们的“粉丝”之间的互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博客活动的社会影响的深化。
 
        而台湾对于Blog的译法“部落格”,让我们看到了博客之“博”的另一种内涵,那就是,博客是将孤立的社会个体联系起来的一种纽带,是个人在社会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通过这些节点,人们的活动有了更广的社会效应,人们可以重新估量自己对于社会,以及社会对于自己的意义。
 
        关于博客,我们还有很多无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只有在多元视角下,我们才会真正地看到博客对于社会、对于文化所将带来的长远意义。而另一方面,博客之美在于“博”,博客之道在于“博”,只有“博”了,博客才有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