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意见传播结构
网络中意见的自由传播,不是简单的复制或增减过程,它比信息的传播要复杂得多,参与作用的要素也要多。因此,需要从不同层面来进行结构的解释。大体上我们可以将它分成三个层面:
意见形成结构(个体、微观层面)
意见冲突结构(社群、中观层面)
意见流动结构(网络、宏观层面)
这几个结构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分层关系。从微观到中观,是一个汇聚的关系。个体的意见到达社群后汇聚,在此基础上进行意见斗争。从中观到宏观,则体现了意见流的影响从点到面,从短期向长期累积的过程。
(一)意见形成结构
这里所指的意见形成,并非指网络中的总体意见的形成过程,而是特指信息在个体身上作用后,个体对此信息的意见形成及表达过程。个体意见的形成是网络意见流形成的起点。
意见形成结构,包括内因与外因两个因素。
在内因方面,显然,人们之所以会对同样的对象产生不同的意见,是与他们的世界观及价值评判方式与标准分不开的。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生活的环境、个体的经历等,无疑都会对人们的态度的生成起到作用。
具体来说,在对某个信息形成态度方面,起主要作用的是受众本身在某一类问题上的既有倾向。尽管个体可能是第一次接触当前这个信息,但是,在此前,他所接触到的与此相似或相关的其他信息,可能会令他在这方面形成一种既有的倾向。例如,在观看2002年世界杯比赛时,对于韩国足球队,足迷形成了“倒韩派”与“保韩派”两大派别。尽管观看比赛本身所获得的信息是人们形成自己意见的主要原因,但是,此前的一些其他信息已使一些人形成了既有倾向。从发布于新浪网的网民的贴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倒韩派”的既有倾向主要来源于:中国队“逢韩不胜”的以往战绩,对败于韩国队的意大利、西班牙等球队的喜欢,对假球与黑哨的痛恨,对韩国体育作假传统的认定,对韩国这个国家及民族本身的不喜欢,对“哈韩族”的反感等。同样,那些“保韩派”也有不少人是具有既有倾向的。例如,对韩国队的偏爱,对中国队的失望,希望世界足球格局发生变化,希望亚洲足球强大等。
在内因方面,另一个起作用的变量是个体当下的心境。人们上网表达意见时的心理动因,并不一定是要针对具体的事件,在有些时候,往往是出于发泄个人情绪、改变个人心情的需要。不同心境下,对同一事件的态度人们可能会表现出不同。
外因揭示的是外部的环境因素对个体态度的形成与表达所产生的影响。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意见的发布结构。
人们在网络中发布自己的意见,需要经过一定的渠道。从意见发布的渠道看,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直接式和间接式。
直接式指意见发布渠道是由信息发布者所提供的,例如,很多网站的新闻后都设有“发表评论”这样的功能,可以让受众直接进入论坛或留言板。而间接式指受众为自己寻找一个适合的发表意见的场所,可以在当前网站,也可以在别的网站或BBS。
一种最简单的直接式意见发布方式,是受众调查。特别是“投票式”的受众调查。这种调查通常是由网站预设若干答案,由受众进行选择。通常这样的调查是单选式。
在这样的方式中,由于可供选择的意见是由网站预置的,因此,当受众的意见与选项不能吻合时,往往采取“就近”的原则来进行选择,即寻找那些最接近自己态度的选项。另外一种处理原则是逃避,即选择“说不清”这个选项。总体来看,由网站主导的意见表达,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受众的意见。
投票式意见表达重视的是普遍的意见,而不是个别的意见。它更多地是反映一个趋势。
抛开投票方式不谈,一般情况下,直接式发言渠道,由于时间的关系,更能真实地反映人们的第一感觉。而间接式发言渠道,包含更多个体的主动选择与判断。有时,经过一系列的判断与选择后,人们的意见已经发生了变化。
从发言的环境看,意见发布结构可以有两大类,无参照式和有参照式。
无参照式指的是,受众在不知道其他人的意见的情况下,来发表自己的意见。通常这时,他受到的外界的影响较少,可以更真实地表达他最原始的态度与观点。
有参照式则是指,受众在可以看到其他人的意见的情况下,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显然,他人的意见,会对人们的最终意见表达形成一定的影响。例如,人们可能会改变自己原来的想法,转而附和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也可能为了表示自己与众不同,而改变或强化自己的观点。或者放弃原来的想法,直接针对其中某些贴子来发表自己的相关意见。
BBS中的贴子发布方式,对于参照意见的作用大小具有影响。例如,一般人们并不一定将同一BBS中所有的贴子都读完再发表意见,而是阅读最新的几页或一页。因此页面的大小,直接影响了人们获得的参照意见的多少。这对于他们最终的意见表达是有影响的。又如,如果BBS按照点击数来排列贴子或推荐热贴的话,容易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观点上。
从网站的管理方式看(即意见者发布的资格限制和身份区分),意见的发布结构可以分为有限制式、半限制式与无限制式三种。
有限制式通常是一些较为稳定的论坛,特别是小型的论坛的方式。在这里,无明确身份的人,即过客,通常只能阅读别人的意见,而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就是说,所有发言者都是身份明确的。半限制式中既要求身份注册,也允许无身份的人发言,但所有这些无身份者的标识都是一样的,例如统称为过客。无限制式论坛则允许随意发言,发言者无须事先注册身份,而是随时为自己确定一个代号或者完全匿名发言。
限制的大小,不仅代表了意见表达的方便程度高低,也意味着人们自由真实地表达意见的可能性的大小。在有限制的意见发布结构中,一般人们会对自己的言论更加谨慎,因为他们的言论是与他们在这个论坛中注册的网络ID联系在一起的。尽管网络ID不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真实身份的代表,但却是他们网络中的身份。这种身份对于不同人的意义可能不同。当人们花费一定的时间注册一个身份进入某个论坛时,往往是基于对这个论坛的一种基本认同。因此,从总体看,要求所有发言者都注册身份的论坛,所吸引的大都是对这个论坛有明显的兴趣的人,这就比较容易形成一个稳定的圈子。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论坛里,ID是个体被论坛中其他人接受,并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的一个主要标识。为了保持自己在论坛中的地位,人们一般会避免发表不利于自己形象的言论。
这里的“形象”的含义是指一个持续稳定的形象。例如,有些人会保持一种特立独行的形象,因此,他们就需要不断地发表与众不同的言论。相反,一些人为了保持宽厚的形象,即使自己的意见与他人不一致时,也不一定清楚地表达出来。
在这样一些稳定的论坛中,个体可以通过ID来塑造自己,即使这个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有所不同,但也是个体自我的一种表现形态。经营这样一种自我并不容易,因此人们不会轻易地毁坏它。
在半限制的意见发布结构中,对于有固定身份的人来说,情形与上面提到的限制性论坛类似,但是对于以过客身份发言的人来说,就等于无限制。且所有非注册用户都只有一个身份人,这就容易造成意见表达的混乱。
在无限制的意见发布结构中,所有人都可以随时为自己设定一个ID来发言,或者完全匿名发言,这使得人们的身份形成与转换异常方便,因此,意见表达的方式会更加灵活与复杂化。一个人甚至可能自己演起“双簧”,即分身为若干人来发言,甚至让这些不同的自己相互冲突。当个体这么做时,可能动机很复杂。有时是为了增加贴子的数量、活跃论坛的气氛,有时也可能是为了让自己的主要的意见凸显出来。尽管在上面提到的限制式和半限制式两种结构中,同样也可以进行角色的分化,但是操作起来更复杂一些。
由于意见的发布结构本身有多种类型,这些类型之间的相互混合还会形成更为复杂的局面,因此意见发布也就成为了一种非常复杂的过程。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看出,个体的意见发布并不一定是人们真实意见的表达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