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这一篇文章~出自于林子里面媛子的帖子~
此文是关于“广播学院站”更名为“传媒大学站”或“定福庄站”的~
她的感受和我的一样~我的心里也莫名的酸酸的~
如下:
一览无余的城市文化好吗?
这两天,打开学校的网络流量计费系统,醒目的蓝色公告就映入眼帘:地铁广播学院站更名投票!……同学见面也会多问一句,投票了么?看到《新京报》11月3日《地铁改名,传媒大学占上风》的报道,我和舍友还着实开心了一下。可转念一想,所谓方便出行的“传媒大学站”抑或“定福庄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站名吗?真的是符合北京这座城市的地标吗?我看未必。
实话实说,我没有去投票,因为我对“广播学院站”这个站名更有感情。2003年我考上大学,来到偌大的北京,乘地铁到四惠,倒公交到梆子井。然后看到宽阔的校门,郭沫若先生题写的烫金大字“北京广播学院”让舟车劳顿的我感到难得的温暖。彼时八通线还在施工建设中。2004年母校50年校庆,为了适应更高层次的办学目标,我们有了更大气的名字“中国传媒大学”。回收广院的学生证和校徽时,我真是依依不舍,几个同学还说要把那个小巧的广院留存在心里。当时有人就问过校领导地铁名是否要换掉,回复说不换,这是对学校历史的一种保留。这样每次坐地铁,听柔柔的女声报站名,“广播学院站到了”
心里最是熨贴,同学相视一笑,就该出站了。这旧日的名字有一种韵味,仿佛过往的文化与记忆都被唤醒了。
可是时隔两年,北京市规划委提出更名方案。诚然,地铁站名与地名、校名不符会给一些人的出行带来麻烦。且不说更迭站名,整体配套设施更换所需的耗费与麻烦,这站名与地名、地标完全一致的城市是否太过一览无余,独缺了对于历史的关照和守望呢?
我想到了《新京报》北京地理的第一期专刊《白颐路上看百年》。“白颐路”,一个充满了民间智慧、古朴简洁的路名,经过“务实”的规划,取而代之的是没边没沿的中关村,“中关村北大街”、“中关村南大街”。很方便吗?一位老居民说:“现在真的不知道中关村有多大了!”所谓的功利、方便裹挟然后卷跑了老北京的悠然、淡定,那些玻璃幕墙的地标建筑PK掉了古老地名中掩藏的文化积淀。
我不敢否认自己对于“广播学院站”的私心,但我更巴望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仅是号称。她应该摒弃现代化过程中的浮躁不安,长久地保有对历史、对文化的护持之心,这样她才能以一种端然、平和的心态更好地发展。
我没有学过城市规划,但对于版面编排略知一二。我看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同之处,它们不是线条的简单切割,而是艺术、是思想文化的表达与留存。《文汇报》的“笔会”副刊是一个有多年历史积淀的副刊品牌,既有浓厚的书卷气,又不排斥烟火气,难以复制地传承着。她的某任编辑说过:“一个城市不能一览无余,应该保持一些神秘感,‘笔会’这样的副刊在当代报刊中就具备了这种功能。”
城市何尝不是这样。其实北京那一派尊重历史和记忆的温情脉脉古已有之,“金鱼胡同”、“雅宝胡同”不正安静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吗,让快速发展近乎疯狂的城市有喘息、有生命,有奔头,那不如就从地名开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