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和陈凯歌不会讲故事,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张艺谋本人也曾经在公开场合坦率承认;陈凯歌倒没有承认,但他自己用实际行动作了最有力的呈堂证供:一部《无极》就是最好的说明。
张艺谋和陈凯歌为什么不会讲故事?我在这里简说一二。
首先,他们俩听故事、看故事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问题的关键是没熟读唐诗。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中度过的,光是劳其筋骨、饿去体肤、苦其心志了,没看过太多的书,一部《水浒传》还是当反面教材看,光顾了从里面找批判的靶子了。剩下的作品就是“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本来就没有多少东西看,他们也就越发的没有书、不看书了,我指的是国内外的名著名篇。这和第四代导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们是很注重看故事、听故事的,耳濡目染,讲故事的能力就要强一些。
上了大学,他们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这些面包是教科书,是戏剧与电影理论,关于电影专业方面的东西、技术层面的东西恶补了不少,文学修养这一课漏补了。看国外电影大师的东西多了,本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文学大师、历代民间优秀文学作品则很少眷顾了。这一课落下就没法补,一直到“瘸着一条腿”毕业。不过,我相信他们的老师应该能看见他们的“这一条腿”。
大学毕业的时候,他们正好赶上人才青黄不接的断档期,很快获得了拍片机会,而此时他们想做要做的是如何突破传统束缚,标新立异,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严重背离电影叙事性传统。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是根据一篇散文改编的,故事性本来就不强;我们今天给这部电影比较高的评价,是从其探索意义上加以肯定的,而恰恰从这时起,陈凯歌开始偏离讲述故事的轨道。像种田一样,越来越荒芜。
就他们二人相比,张艺谋在开始的时候还是注重讲故事的,这是因为他所选择的题材大都是由作家提供的,比如莫言、余华、苏童、陈建斌,他们提供了比较好的故事基础,他的《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也还都是好故事,到后来,他的《有话好好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以及《英雄》、《十面埋伏》使他重新现回原形。《千里走单骑》比较高仓健主演的《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等早期作品,其讲述故事的能力更是高下立见。
比较张艺谋,陈凯歌的作品大多是主题先行,往往是赋予作品更多哲理思辨的东西,以显示作品的深刻性、哲理性。所以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陈凯歌本人孤芳自赏,对自己所设计的主题及创意津津乐道,但观众却不卖账。《荆柯刺秦王》如此,《无极》也是如此。陈凯歌不会讲故事也不注重讲故事,他高估了自己的头脑,漠视观众特别是中国观众对故事的喜好,也理所当然地遭遇观众冷淡。他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等到拍《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也试图好好讲述故事,但由于故事构思既不新奇也不感人,只能归于平淡。而后面再拍《无极》,其讲述故事能力显得更加无脑无力。
张艺谋还可以拿票房作为一个挡箭牌,因为他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在国外拿到很高的票房,其实这是张艺谋讨巧了,因为这类故事很容易引发西方人的好奇心,不过这不可能保持长久,等外国观众尝了鲜之后,他们很快就会感到乏味,所以,当《无极》再去讨巧的时候就不灵验了。
对于观众来说,会讲故事不一定买账,不会讲故事却是一定不买账的。再换句话说,观众并不永远都是对的,但忽视观众却永远是错的。(荣戈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