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我的回复 | 
 
 
 
 
我当时很认真地把文章下载了,又抽出时间把文章看了。在这篇文章中,尽管小冰一直都是对我的作品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但我并没有反感。相反,我心里一直升腾着一种感动和敬意。一个读者能够把一部小说阅读得如此仔细,又如此不惜花费时间写出了六千余字的文章,仅凭这一点,我不能无动于衷。
每一个人都想听到顺耳的话,但良药苦口,利于病。在我的博客上经常会有网友们的留言,当然五花八门,什么话都有。那些好听的话,我看;还有许多的建议和忠告,我更是认真地看了,并抽出时间选择重点的问题做了回复。虽然为此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以为,这是对喜爱你的读者的最好的一份回报。
小冰这篇《少即是多》的文章,无疑是这些留言中最重量级的一篇。我理应重视。可惜的是,当时一时无法及时地与其联系并沟通。
最后还是通过出版社与小冰取得了联系,和正在北京的小冰见了面。
与朋友相识是需要一种缘分的。 
在一个周末的上午,东三环外的一家咖啡厅里我们见了面。小冰比我年轻几岁,很文气、干练的一位男士。因为有作品作为媒介,我们没有一点的生疏感。在聊天的过程中,得知我们都是东北人,这又增加了一层亲密感。
小冰是读过很多书的人,也是严谨、认真的人。最近几年中我发表的作品,他几乎都读过。他很直爽,我的书他有的喜欢,有的并不喜欢。喜欢的理由、不喜欢的理由,他说得都有理有据。我很欣赏他的为人和作派。
当然,我们谈得最多的还是《最后的军礼》。他的许多观点在《少即是多》的那篇文章里都已经谈过,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在与小冰的交流中,我感受到在众多的读者朋友里藏龙卧虎,甚至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家”来形容他们。
这也就给我们的作家提示了一种警醒,我们在写作时,面对着的是自己营造出来的故事和人物,而一旦作品完成,出版发行后面对着的就是众多的眼睛。
在创作一部作品时,由于写作上的持续劳累和诸多的杂事,会让作者有所倦怠 
不仅是我,现在有许多的作家都有一种游戏文学的心态。这对自己和对文学都是百害而无一利。我希望,我们的作家要用自己的良心和道义面对自己的每一部作品,对自己负责,同时也对自己的上帝负责。
偶然和必然中,我结识了闫小冰。有的人见一面就成了知己,小冰就是我众多朋友中的一位。我们已经约好,我再有新作品时,他会成为第一个读者、也是第一个把关者。
我希望能够经常听到小冰批评的声音。
 
石钟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