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闲言小品 |
影视这一圈儿
石钟山
这几年,频繁地和影视圈里的人打交道,于是,作家圈里的人就张口闭口地说:你们搞影视的如何如何。影视圈里的人见了我,则唇红齿白地说:你们写小说的又如何如何。似乎我两边都占,又似乎都不占。于是,我干脆站在中间,两边都看着。
细心的人都知道,我和影视剧的缘分,就是我的小说被频频改编成影视剧,且我又做过两回编剧,一部是若干年前的《光荣街十号》,另外一部是《军歌嘹亮》。在我的小说没有触电前,只能无奈地和作家圈子里的人打资产,因为你是写小说的,这个交道是免不了的。时间长了,就发现作家圈子里有着许多的诂名钓誉,拉帮结派,甚至有了为获奖而奴颜的市侩小人。那时候,对作家圈子里的这些“小人”深恶痛绝,最后只能采取不屑于耻的态度。
以后,写的小说有了触电的机会,自己也在有意识地拉开和作家圈子的距离,因为许多人的许多事,让你心绪难平。初涉影视圈,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听人多说话,自己少说,甚至不说,听着或看着以前影视界熟悉的贯耳的名字和面孔,免不了心里有些敬畏。时间长了,接触影视圈的人渐渐地就多了起来,从制片人到导演,最后又到赏,熟悉了,也就了解了。以前的距离感和敬畏感,便渐渐地消除了。原因是,我发现这个圈子里的人,大都没有读过几本书,没有自己的文化立场,制片人在跟风操作,导演不过是在帮着讲毫无新意的故事,演员也就是活道具罢了。
制片人一副忙碌的样子,他们的确够忙的了,跑项目,套资金,筹建剧组,见这样那样的人,从酒桌上下来,再去喝茶,如果有需要,还要去洗浴中心接着谈,真的是日理万机。他们的确是没有时间,商人嘛,情有可原。
那些导演呢,在这个组里试一下,又到那个组里看一看,翻翻这个剧本,看看那个本子,然后搜肠刮肚地把压箱底儿的理论阐述给制片人,希望得到制片人的认可,拿下这个挣钱的机会。再然后,就是战战兢兢地和制片人讨价还价,高了不成,就低的。总之,有活干比没活干强。
演员们则是另一翻景象了,一些演员是认识一些制片人的。这个圈子很小,谁有一部戏在建组,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遍这个圈子,能把制片人请出来最好,就是请不出来,哥长姐短地喊上几句,也算把自己的位置在制片人的心里烙下了。和制片人搭不上的,就去找导演,虽说是制片人负责制,但戏里那么多演员,边边角角的,导演说话还是算数的。导演也搭不上边儿的,那就和副导演套近乎。夜半三更时分,北京的某个宾馆的房间里,门是敞开的,一个疑似导演的人,位列其中,周边的床上、地下,或坐或站着一群俊男靓女,他们一律怀着恭敬的心情,面对着疑似导演的人在讲人物,说情节。俊男靓女们兴奋着,微笑着,如果这人有充沛精力的话,会一直把对这部即将筹拍的影视剧的剧情说下去。曲终人散时,年轻的男女们把自己装帧漂亮的简历,以及不同表情的艺术照留给现场的副导演,然后焦灼又兴奋地期待着与副导演的下一次约见。
他们都在忙碌自己的人生,没时间看书,剧本在他们的心里就是一个讲得较圆满或不怎么圆满的故事。
这是影视圈里最为通俗的一幅场景。当然,也有着极少数的制片人、导演和演员是热爱读书的,毕竟,他们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于是,成了大制片、大导演、大演员中,就有了不断成功的案例,使他们成为影视圈里的一线人物,人们俗称为“明星制片、导演和演员”。他们的成功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比圈子里的大多数人有知识,知识足以改变人的命运。
我的小说仍在不断地触电着,我内心希望给自己的小说找一个好的“婆家”,在业余的时间里不断地和那些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制片人、导演谈合作上的事情。现在的我又回到了初涉影视圈时的状态,少说话甚至不说话,先听,然后作出深谈或走人的决定。这就是影视圈,和影视圈里的人打交道,你要学会先沉默,后说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