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闲言小品 |
《遍地鬼子》是我的小说的名字,《遍地英雄》是根据我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的名字,而呈现在众人面前的不仅仅是名字上的变化。
许多朋友,认识或不认识我的,看过《遍地英雄》后,大多数认为改编得并不理想,理由有三——其一,改编后的电视剧没有了小说的那种味道;其二,生活的质感消失了;其三,那种冷静的惨烈和英雄的悲壮削弱了。
我一直认为,小说是影视剧的一粒种子,至于那粒种子最后发什么芽,开什么花,结什么果,种子是起到了先天的作用。但后天的风调雨顺,比如阳光,温、湿度等等,都不可或缺。
一部小说作品,每一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不管哪个角度,也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是在写人,故事、背景也都是为人服务的。
我个人认为,电视剧《遍地英雄》比较小说《遍地鬼子》,故事性加强了,原来的次要人物也都有头有尾了,似乎应该好看了。但看过了,却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儿,多了些什么,又少了一些什么。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需要有一个好的故事作为支撑点,然而仅仅有故事是不够的。举例说明,根据本人的中篇小说《父亲进城》改编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故事本身很简单,甚至说不上有故事,然而很多人却喜欢看。为什么?我想道理很简单,它是在讲“人”。说到人,就离不开生活的质感,有了质感,人就有了味道,故事也就滋润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性。
我们很多的影视从业者,低诂了观众的欣赏水准,以为讲一个丝丝入扣的故事就可以了,以前也许可以,但现在应该改变一下思路了。一部影视作品也要讲究一种品味。
我的小说经过若干次与影视制片人的合作,渐渐我也摸索出了一条规律,小说的写作完成了,故事却并没有终止,而后与制片人的交流也是很大的一门学问。现在是制片人负责制,制片人的品位和追求,直接影响着完成后的影视作品的成色。小说卖给制片方,如同泼出去的一盆水。原著者很难驾驭影视作品的成色,因此,小说完成后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和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制片人交流,这个过程如同相亲。过程是艰难的,也是甜蜜的。我相信自己有了若干次的体验之后,定能给自己的小说找一个好“婆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