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匡、过蒲而历险
孔子在卫国等了十个月,不见卫灵公有垂青之意,其间大概还闹了一些矛盾,便要出走,可能是想到陈国去。半道上,路过匡、蒲的时候出事了。当地人围攻孔子一行,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论语》中涉及此事,有两段记述: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第九篇)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论语》第十一篇)
“畏”字,解法不一致。或解释为“有戒心”,因受到攻击而心存畏戒;或解释为“拘禁”;或解释为“私斗”。从语言环境看,“私斗”一说比较合适,可理解为因心存戒备而升级,动起手来。即:孔子在匡地,与当地人发生了武装冲突。什么原因,这不是很清楚。一说,鲁定公六年时,鲁国军队曾经“侵郑取匡,时阳虎实帅师,令皆由虎出,故虎得暴匡”(见毛奇龄《四书改错》)。“阳虎”就是“阳货”,后来成为鲁国叛臣。据说孔子的相貌与阳货很像,给孔子驾车的颜克当年曾追随阳货侵扰过此地,——匡人听他们说齐鲁方言,又存在如此之多的疑点,便前来拘拿,冲突遂起。
《史记·孔子世家》载:
孔子过匡,颜克为仆,以其策(马鞭子)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打开缺口)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侵害)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末句,直接翻译出来时这样的:五天以后,孔子(接受对方的条件,)让跟随自己的一个弟子替宁武子担任卫国的家臣,这样做了才得以脱身,离开匡地。其中细节,如宁武子其人等等,可不细究,可能古人的记述存在某些遗漏和谬误。其大端还是可信的,见诸《论语》,且两次谈及。后一次,说“颜渊后”,“后”乃是因走散而落在后面。联想到,孔子曾发出浩叹:“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大意:上天如果想要毁灭这种周天子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后死之人,如我辈,就不可能参与它的传承工作了。——看来这一场“私斗”还相当惨烈,几乎是命悬一线也。
《史记·孔子世家》里有这样一段记述: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要盟”,指武力要挟下所定的盟约。孔子说这样的“盟约”,神灵也不认可。他们一行人脱离虎口,急匆匆返回了卫国。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