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醉翁亭记》断句即“潺潺”语义推考

(2009-04-07 11:46:3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研通讯

书 祥:

 

专论之中,提出的这个断句思路,应该比其他两种为佳:

 

正确的断句方式应该是,“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在“水声”和“潺潺”之间,可以是逗号、分号或句号。按照此种形式断句,“(人)渐闻水声”陈述寻亭之“人”的行踪,后面“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是对“酿泉”的判断。两个句子表意明确,语法规范。

 

至于将“潺潺”解作“缓缓”,你提出的理由主要是两条:(1)“潺潺”本身含有“水缓缓流动”这个义项。(2)水的源头之泉,初始并非 “猛浪若奔”,声音响亮。

关于第一条理由,关键乃是能够基本排除掉描摹流水声或雨声。这里边,需要关注两个细节,一是“潺潺”不同于“汤汤”“滔滔”之类,在使用上,我感觉似乎大略与“淙淙”相近,形容水声雨声不那么猛烈;二是《醉翁亭记》原文里,“潺潺”一词前边直接用了“闻水声”三字。综合这两点,我感觉把“潺潺”解作流水声更符合原意。再就是山溪是否流得缓缓,是否不发出潺潺水声,的确无从考察酿泉实况了。根据一般情况而言,山泉从两山之间流泻而下,可能匆匆的时候多、地界儿多,缓缓的时候少、地界儿少,但应该这两种状态都会存在,所谓“峰回路转”,山泉也是多随路而回转的。缓缓涌流时,水声或不闻也,而流到落差大、谷势狭窄处,则不免传出潺潺之声,让外来的游人渐渐听到。

可在原文句子里,添上一个虚字,变成:“山行六七里,渐闻水(之)声,潺潺而泻出於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翻译成白话,即:“在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流水声,(那)潺潺地从两峰之间流泻而出的,是酿泉啊。”这样理解还比较顺畅吧。

你说:

 

如果按照“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断句,则不管“潺潺”是“水声”义,还是“水慢慢流动”义,“而”或者是表“并连”,或者表“修饰”,都能通顺翻译并且合乎语法。  而我更倾向于“潺潺”指“水流缓慢”,“而”表“修饰”的理解。作者已逝,断句是后人阅读时根据语感做出的,加标点符号更是后来的事,都是一种猜测和推断。既然有多种可能,为什么不选择既通顺又合理的一种呢。

 

  前一半我基本赞同。至于说“倾向”,我还没转过弯子来,依旧认为将“潺潺”解作描摹水声,可能更自然一些。你能精心推敲,用力之实、思辨之密,尤为可嘉。故而我也仔细分辨了一次,所言未必都合理。特将你的专论收入我博客,闲来再作研讨。

 

                                                 土兵上

                                                                                    2009/4/7

 

-------------------------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於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於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 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於负者歌於涂,行者休於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关于《醉翁亭记》一个句子的疑问

 

 

 一、两点疑问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8课,选的是北宋文豪欧阳修的名作《醉翁亭记》,编者注释为“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课文有这样的句子——“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查阅其它收录此文的书籍,这个句子还有另外一种断句形式——“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尽管断句形式不同,但两句的意思一致,是在写游人去醉翁亭移步换景的路径:登琅琊山,走上六七里,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循着水声就看到从两峰之间流泻而出的酿泉。从文意来看,句中“而”字是个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人们感知到酿泉,一是通过听觉听到“水声潺潺”,二是通过视觉看到“泻出于两山之间”的形态。

研究以上两种断句形式,都有一些问题难以说清楚,让人对欧阳修“唐宋八大家”的身份产生怀疑。

我们先对人教版教材的断句进行分析。人在登山,边走边看。我们可以把原文省略的主语补充出来,“(人)山行六七里,(人)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常识告诉我们,“……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补充主语以后,就会发现“(人)渐闻水声潺潺”是一个有完整的“主谓宾”结构的陈述句,陈述的是“人”怎么样,“人怎么样”不是酿泉所具有的内涵,不是判断的对象。如果翻译为“人逐渐听到水声潺潺,并且从两峰之间流泻而出的是酿泉”显然是构不成判断关系的病句。这个断句形式似乎是把两个句子杂糅在一起了,可以分解成为“(人)渐闻水声潺潺。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我们再对另一种断句形式进行分析。如果按照“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断句,“而”或者是表并列、或者是表顺承的连词。首先,“而”如果是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那么,它连接的是一个主谓宾结构“人渐闻水声潺潺”和“泻出于两峰之间”在语法上也说不通。其次,“而”如果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把听到的水和看到的水并连起来,那么它连接的“水声潺潺”是前一句的宾语,“泻出于两峰之间”是后一个判断结构的主语,这从语法上说不通。“而”字的用法和下文“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的“而”字截然不同,“饮少辄醉”“年又最高”,陈述的是同一个主语“太守”,“而”是明显的并列连词。

二、疑因分析

造成以上疑问的原因,是后来的读者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断句不当造成的。在人们的意识里,“潺潺”是水的声音,习惯于说“水声潺潺”,认为“水声”和“潺潺”非绑在一起不可。因此,就产生了“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两种断句形式。

正确的断句方式应该是,“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在“水声”和“潺潺”之间,可以是逗号、分号或句号。按照此种形式断句,“(人)渐闻水声”陈述寻亭之“人”的行踪,后面“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是对“酿泉”的判断。两个句子表意明确,语法规范。

按照新的断句形式,我们分析“潺潺”和“而”的词义和词性。

打开各类字词典,在“潺潺”条下都注释有“水声”的义项,所举的例句大多都是这个句子,虽然断句形式不尽相同。如果按照“潺潺”为“水声”义为前提,“而”可以理解为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连接听到的酿泉声音和看到的酿泉形态。句子翻译为“(人)沿着山路走上六七里,逐渐听到流水的声音。潺潺地响着并且从两峰之间流泻而出的(水)是酿泉。”

“潺潺”除了有“水声”意思以外,还有“水慢慢流动的样子”的意思。部分字词典有这个义项:商务印书馆2005印刷,王力、岑麒祥等编著,蒋绍愚、唐作藩等增订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第4版缩印本》,注释“潺潺”1.水声。例子是《醉翁亭记》和《浪淘沙帘外雨潺潺》。2.水慢慢流动的样子。曹丕《丹霞蔽日行》:谷水潺潺,木落翩翩。商务印书馆出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写、19799月第1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潺潺”的注释相同。孙雍长、魏达纯主编,语文出版社20051月第1版《中学古汉语常用字典》中,注释:[潺潺]①形容词。形容水慢慢流。白居易《闲题家池寄王屋张道士》:“有水清潺潺。”②形容词。形容流水声或雨声。例句和王力、岑麒祥等编著,蒋绍愚、唐作藩等增订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缩印本》相同。这两本字词典或许不够权威,但编者们所援引的例句是无可置疑的。曹丕《丹霞蔽日行》“谷水潺潺,木落翩翩”中,“潺潺”和“翩翩”都是描摹状态,不是拟写声音。白居易《闲题家池寄王屋张道士》“有水清潺潺”,“潺潺”受“清”的修饰,家池中的水“清潺潺”只能是一种状态,不会是一种声音。据此,应该可以肯定“潺潺”是有“水流慢”或“水慢慢流动”的义项。

我没有实地看过酿泉,更难以推断欧阳修时代酿泉的状态,但看过别的水的源头之泉,哪怕是大江大河,初始的时候也不是“猛浪若奔”,声音响亮;即便后文说到酿泉用了个“泻”字,也不好断定酿泉在“峰回路转”中没有纳入别的水流。因此,解释“潺潺”为“水慢慢流动的样子”是合理的。如果按照“潺潺”为“水慢慢流”义为前提,“而”可以理解为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潺潺”修饰“泻”,指水流的样子。句子翻译为“(人)沿着山路走上六七里,逐渐听到流水的声音,缓缓地从两峰之间流泻而出的(水)是酿泉。”

三、我的结论

综上所述,被现行公认的两种断句形式——“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和“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都存在明显的缺陷,经不起推敲,不能从词性和语法两个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如果按照“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断句,则不管“潺潺”是“水声”义,还是“水慢慢流动”义,“而”或者是表“并连”,或者表“修饰”,都能通顺翻译并且合乎语法。而我更倾向于“潺潺”指“水流缓慢”,“而”表“修饰”的理解。作者已逝,断句是后人阅读时根据语感做出的,加标点符号更是后来的事,都是一种猜测和推断。既然有多种可能,为什么不选择既通顺又合理的一种呢。

至于以上字词典中在注释“潺潺”的“水声”义项时都举了《醉翁亭记》的例句,我认为或许是编者们受“水声潺潺”必须连用思维定式的影响,未能明察而导致断句错误,又由断句错误导致对“潺潺”词义理解的偏颇。

我这样说,绝没有口出狂言、对前辈专家学者大不敬之意,因为圣贤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工具书不是也在不断修订纠错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