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短歌行》与《观沧海》教学思路比较谈

(2008-10-23 22:51:15)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研通讯

              《短歌行》与《观沧海》教学思路比较谈

                   ——点评陶丽丽和葛秋江的作业

 

比较之一:执教者在授课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文学素养特别是古诗鉴赏功力。应该说都不错,能够厚积薄发,比较好地驾驭课文解读活动。这说明,一线语文教师,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奠定了从事语文教学的根基,兼以认真备课,整合相关资料,处理好一般的常规问题,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比较之二:基本的教学顺序是不是合适。先简要地介绍诗作的背景,进入解析与鉴赏,这是一致的,也比较符合学习的需要。陶丽丽老师的铺垫,似乎多了一些,可考虑删减。关键是进入作品解读之后,教学细节方面,存在差异。陶丽丽老师逐层带领学生先朗读,而后分析和欣赏;葛秋江老师则逐层带领学生解读,最后美读全篇。考虑到初中生的学习基础还比较薄弱,最好向陶丽丽老师看齐,调整一下授课顺序。高中且以朗读来开路,认为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诗句、产生共鸣,初中就更要处理好类似的教学细节了。这不是小问题,希望深入地想一想个中道理。

 

比较之三:教学容量(饱和程度)与开放的程度。这首先关乎一个教学概念的把握和灵活处理相关问题,即浸染于文学鉴赏的深度如何确定。因为不清楚具体的教学想法,我不便多说,更不能苛求。隐隐感觉,这两个课,教学容量似乎还不够饱满。

 

“感觉”并不是科学的概念,拿过来说事儿显得很空虚。刚才到楼下花园里散步,忽然记起了两件往事。2004年混迹于调查首批进入新课程的四省区实验情况的首都师大团队,从海南岛跑到贺兰山,听了不少课(语文课居多),结识了不少地方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也关注着林林总总的新经验和怪现状。听课听到宁夏一所高中,他们那里率先试行“走课”制度,课间几千学生走马灯似的把我也给走乱了,遂推开一个教室的门,进去,恰恰听到了一节没有多媒体、没有学生综合性学习、没有乱纷纷花絮满天飞的真实的高中古诗鉴赏课,讲课的老师大约三十岁出头,女性,文学素养非常好,与学生也亲近和谐。她讲了三首古诗,里边就有曹操的《短歌行》。每一首都美读,三首之间形成比较,见不到繁琐的考证解说(课文本上注释得已经很详细了),就是那么自然和谐愉快地美读和参悟其里。很舒服的,我是说我听课感到很舒服,不知不觉40分钟便到了,恋恋不舍这个高质量的高中语文鉴赏课堂。临别,我说了几句话(破例,那次出去我几乎缄口的),祝贺她上出这么自然愉快、实实在在的高中古诗鉴赏课。

 

还有一件事,早年参与新的高中新实验教材的做课工作。《文言读本》的第一课是我试教的,在北京西城区的三十三中,压力很大,勉强完成了教材编写组交给的任务。课后,北京五中的一位老师,悄悄指点给我一些细节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因为这是演练,几天后要去青岛经受全国各省区参与实验的同仁检验,所以我很感激她的教诲,也深深记住了这个教学高手。大约两三年以后,北京组织实验新教材的四所名校在五中作现场观摩和研讨(五中本来不在这四所里,大概他们参加了第二轮,原委记不清楚了)。做课的老师里,便有那位曾经指点过我的女先生。她是讲授“点读练习”这个专题,一节课,有两个地方非常精彩:一是传授专业知识,二是课堂上精要的举重若轻的充满了笑声的点拨和诱导。本来我们的实验教科书编辑思想里,有一条,不大主张过多地涉及静态的语文知识,着力于把静态的语文知识融化在动态的能力与技能演练之内。可北京五中那位老师,既外显了清晰了最重要的静态语文知识,又将静态与语动态交融得不留痕迹,教学的知识容量、训练容量都出乎我们编者之外,记得那一次连教材主编周先生都称赞有加。

 

两件往事,遗忘了许久,蓦地从记忆深处飞旋而出,与这个“教学容量”问题接轨了。请学员们体悟一下吧,我不想填塞思考的空间,里边包含的意味太多,我也还需要再悉心回味。只说一个具体的建议,比如,在初中教曹操的《观沧海》,能否连带着从仰观悲凉宏大的诗境,转过来俯视与和大海有关系一个人生具象呢?参见曹植的这首《野田黄雀行》,我小时候背诵过的,曾经留下极深的印象——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2008/10/23 匆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