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长街百里长
(2021-12-09 22:23:16)长安街经历了时代的更迭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追求科学与民主的历史,见证了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寥寥几公里到著名的“十里长街”,乃至延伸为名副其实的“百里长街”,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如虹气势、伟岸身姿,连接东西、横贯京城,理所当然地被誉为“神州第一街”。
“神州第一街”今昔
历史上的长安街是皇城南门天安门前的一条街,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天安门两边是社稷坛、太庙,左祖右社。左右还各有一座门,称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从长安左门到长安右门的这条横街即是长安街,街名取长治久安之意。
帝制在中国消逝后,由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主持,首开改造天安门地区先河:1913年拆除广场两侧的千步廊;1915年拆除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之间的瓮城,在正阳门两侧开券门,缓解交通紧张;在皇城南城墙开出南长街门洞和南池子门洞;后来又拆了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两旁的红墙及三座门的门扇,仅留门洞,才使东、西长安街贯通,贩夫走卒拉洋车的,也能走进这个象征至高皇权的广场。
牌楼是北京古城的独特景观,又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的载体。在东长安街东头的一座牌楼,匾额“就日”,因为在东边,又是独栋,老北京话叫“单倍儿”一座,所以被称为东单牌楼;相对的西长安街西头那座,匾额“瞻云”,自然是西单牌楼;典出《史记·五帝本记》:“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东边看日出,西边望彩云。俩单牌楼也就被称为“就日坊”,和“瞻云坊”了。还有的解释如范仲淹《明堂赋》所云:“望云而就日,歌尧而颂舜。”说俩牌坊名是歌颂皇帝的用语。东单牌楼在今东单十字路口南端,南北向,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木牌楼;西单牌楼与之相对,规制相同。两座单牌楼是东西长安街的终端,再往东、往西都没大道可走,也没城门可过了。1923年之后,东、西两座单牌楼因修建有轨电车被拆掉,其所在地后来被简称东单、西单。
1917年,长安街修成柏油路面。1924年,北平第一家电车公司在前门举行开车典礼,第一辆有轨电车在长安街上铛铛而过。其时北平一共有五条铛铛车线路,有四条都经过长安街。可见长安街成为了当时最宽阔、最热闹的大街。
1939年,日伪当局筹建西郊的“新北京”和东郊的“工业区”。为沟通和城里的交通,在东、西长安街延长线上的内城墙各开豁口,东曰“启明门”,西曰“长安门”。可指着几条五六米宽的小巷,通行依然不便。1945年秋,国民政府接管了北京,有人建议改这俩门为胜利东门和胜利西门。当时社会局主任科员沈忍庵认为日本投降了,正是复兴建设时期,不如叫“复兴”和“建国”。于是长安门改为“复兴门”,启明门改为“建国门”,但一直是豁口。1946年,在复兴门豁口增建一座10米宽的拱券门洞。
1949年初,新中国如一轮朝阳喷薄欲出。但看那时的老照片:天安门广场杂草丛生,垃圾遍地,长安街也不过是由太庙、社稷坛到东、西单牌楼的两段石板路;在新生政权领导下,成千上万市民、学生、干部参加了整修广场的劳动,天安门城楼被粉饰一新。1952年董希文创作了巨幅油画《开国大典》,表现了新中国诞生这一辉煌的历史时刻。
长安街的改造,成为“改造北京城的第一枪”。1951年,因为影响交通,拆除了长安街上南池子南口以东和南长街南口以西的东、西三座门,三座随墙门是红墙、黄琉璃瓦歇山小式顶的三孔券门,三孔券门高度不同,也不在一个平面上;1952年,为了国庆游行和疏导交通的需要,又拆除了太庙前和社稷坛前的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三孔券门都在门楼墙体的一个平面上。
1952年8月,在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就拆除长安左、右门的提案,梁思成和众多委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当年一份档案中记载:每年有几十万人民群众在这里接受毛主席的检阅,但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没拆之前,它们妨碍了这样重要的活动。节日游行阅兵时,军旗经过不得不低头,解放军同志特别生气。在代表会上,有关部门找了很多三轮车夫来控诉三座门的血债,说他们多少多少人在这里出了交通事故,一定要把这两座门拆掉。梁思成保护长安左、右门的建议被否定,说是影响人民利益与首都建设。
当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批评梁思成:“您是老保守,将来北京城到处建起高楼大厦,您这些牌坊、宫门在高楼包围下岂不都成了鸡笼、鸟舍,有什么文物鉴赏价值可言!”梁思成当场痛哭失声。
1954年,接着拆除了东、西两座长安街牌楼。两座牌楼坐落在王府井南口外西侧、即北京饭店旧楼前面,和府右街南口外东侧,东西相向,构造相同,皆为木结构,三间四柱三楼式。立柱均为冲天柱形式,每根立柱两侧加戗柱支撑。两牌楼上都嵌有“长安街”匾额,是长安街上的标志性建筑。牌楼被拆除后移到了陶然亭公园。
在如今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前的路面上,原有一座金章宗初年建的“双塔庆寿寺”,是“燕京十景”之一的“长安分塔”,建国初只剩下殿堂数楹和两座僧塔。1954年,因西长安街西单到新华门段道路过窄,影响游行队伍疏散,政府决定结合北侧拆迁改建西长安街道路。贯通东西长安街是其时的“重中之中”,梁思成提出“保留双塔,道绕塔行”的方案, 并绘制了“双塔街心公园的效果图”。他坚持:把它留下来,作为一个街心小绿地看一看,如果效果不好再拆不迟。遗憾的是这个方案遭到强烈反对。庆寿寺及双塔都在扩建中被拆除。
1955年,把复兴门门洞拆除,拓宽豁口。1958年,南池子到南长街修起了80米宽的游行大道。1959年,东单以东拆除了五条小巷:东观音寺、西观音寺、笔管胡同、鲤鱼胡同和官帽胡同,展宽了马路,辟为建国门内大街;西长安街以西,也拆除了五条小巷:旧刑部街、报子街、丘祖胡同、卧佛寺胡同和炕沿井胡同,展宽了马路,辟为复兴门内大街。建国门至复兴门全线贯通,铺设了35米宽、6.7公里长的沥青路面,长安街以“十里长街”诞生。
1969年修地铁,城东西两边儿的城墙都被拆除。国庆50周年前夕,长安街进行了大修。
2000年,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长安街双向延伸。延长线东起通州运河广场,向西过首钢东门,在与永定河相交的莲石湖段,恢复100公顷的生态湖面,跨越永定河,直达门头沟。2008北京奥运会后,亦庄、通州、顺义3个重点新城的建设全面启动,首都东大门通州已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在首钢老工业区,集聚着以工业研发设计为主的各类创意活动。当年,烟囱林立、钢花飞溅、机器轰鸣被视为发达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体现,所以在城西南布局了首钢这个巨大的工业区;打造世界城市,成为首都发展的新目标,以首钢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为先导,加快推进京西南地区高端产业聚集,就是这种新气象中的重要一环。
长安街全线最大红线宽度120米
、路面宽度47至80米;《北京规划建设》2019年
长安街和政治紧密相连
长安街在历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其名称也曾被改过。辛亥革命成功后,人们出于对孙中山的热爱与拥戴,曾将天安门前的一段长安街改名为中山路,后来又叫过中华路。袁世凯上台后,辟中南海为总统府,把中南海南侧宝月楼下层改建为“新华门”,是为中南海南门,新华门门前的西长安街,被改名为府前街,把中南海西侧的灰厂夹道改名为府右街。
1919年5月4日,长安街见证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1935年12月9日,长安街见证了反对分裂、呼吁抗日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
1949年1月31日是正月初三,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政协决议: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走过长安街,走过天安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每逢国庆或其他重大国事活动,天安门前、长安街上,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都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成为人们的视觉中心。
在50年代初期,阅兵之后的群众游行队伍,都由工人打头,体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仪仗队也由工人为主组成;工商界也组成单独的队伍,体现我国四个阶级的联盟。1964年国庆时,民兵序列中出现了领袖题字的“首都民兵师”,烘托着全民皆兵的威武气势。1984年国庆35周年时,农民队伍走在群众游行的最前头,显示出我国的改革是从农业开始的这一历史进程。
1984年国庆游行时还有一个“失误”,北京大学学生队伍走过天安门广场,突然打出了未经审定的横幅“小平您好”,就好像是在称呼长辈,显得那么亲切自然。一幅黑白照片记录了让人难忘的经典画面,成为那个年代的珍贵记忆。
1972年,尼克松成为首位访华的美国总统,长安街成为最隆重的迎宾大道。1974年,老布什出任老美驻华联络处主任,骑着“永久”转悠到长安街,以“自行车大使”闻名。1976年,周总理、毛主席相继逝世,北京百万人在十里长街沉痛悼念、送别时代伟人。
1999年,50周年国庆的游行队伍中,出现了最浪漫的方队。在群众方队中有75对新婚男女,穿着结婚的西装、婚纱,手持百合花走上长安街,走过天安门广场。这情景是那个时代的特征、独立个体获得充分尊重的极好体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共和国最大的政治。
长安街俨然建筑博物馆
为迎接十周年国庆,1958年8月,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扩建天安门广场,把长安街建成“神州第一街”;在长安街沿线构建一系列宏大建筑,展示年轻的共和国所取得的成就,向国庆献礼。
一条长安街,就像一座中国建筑博物馆。此地建筑之首当然是中国的象征天安门。巍峨庄严的天安门,象征着古老文明的新生,出现在新中国的国徽上,成为伟大祖国的象征。天安门旁左祖右社,太庙、社稷坛,自然也是传统古典建筑的典范。
从天安门前开始数,广场西侧、长安街路南有人民大会堂、大会堂西侧有国家大剧院,出复兴门往西路南还有广播大厦;天安门往西路北有电报大楼、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中华世纪坛。电报大楼和广播大厦是1958年落成,“后现代主义”的世纪坛2000年落成,国家大剧院2007年落成。
天安门往东的长安街沿线,广场东侧是原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国家博物馆,也是“十大建筑”之一。国博东邻是公安部、生态环境部,王府井东边路南还有商务部。对面路北的东长安街1号是东方广场,坐落于王府井商街入口的绝佳位置,建筑风格中融入了北京四合院的概念,是亚洲最大的商业建筑群之一。
上世纪50年代末,在建外大街北侧开始修建“第一使馆区”、第一座外交公寓;1973年,第一座涉外商店北京友谊商店从东华门迁来;1982年,第一家合资酒店北京建国饭店开业;1985年,“巧克力大厦”——国际大厦开业;1989年,在建外大街南侧建起了一片十几层高的漂亮公寓楼——“华侨村”。在建外大街、建国路,还有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开发的国贸中心、京伦饭店以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赛特大厦、北京电视台等,勾勒出CBD商务区光彩夺目的画卷。
朝阳门南小街对面是北京站街,街里的北京站是首届“十大建筑”之一。北京站街口附近是海关总署、交通运输部和全国妇联,都是特色鲜明的建筑。再往东,CCTV新大楼也在大北窑落成。
中央商务区CBD等在世纪之交落成的新建筑,展现了长安街风格的变化;国贸三期高330米,2007年建成;拔地而起的“中国尊”——500多米的中信大厦2019年竣工,把北京的建筑天际线标到了528米!让老百姓和专家们都瞠乎其目,结乎其舌。这些建筑无不体现出中外文化的交流沟通,融合了中国古典、港台和西方的建筑风格,更是时代变幻的多重侧影。
在祖国前进的脚步声中,长安街在不断延伸。这条街上有最中国的建筑,有最西洋的建筑,也有中西合璧出彩出新的建筑,这条街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风雨沧桑。从金水桥向东、向西望去,笔直的长安街好似巨人伸展开双臂,彰显着古都北京宽广博大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