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霞光黎影Lucy
霞光黎影Lucy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348
  • 关注人气:2,7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

(2010-11-08 23:10:07)
标签:

上海

武康路

福开森路

湖南别墅

开普敦公寓

分类: 行摄上海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

武康路路线推荐:
淮海中路1836-1858号:武康大楼—— 武康路395号:原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 武康路393号:黄兴故居 ——武康路390号:原意大利驻沪领事馆—— 武康路376号:武康庭—— 湖南路262号:湖南别墅—— 武康路240、242、246号:开普敦公寓 ——武康路232号:国富门公寓—— 武康路210号:罗密欧阳台—— 武康路117弄1号、2号 周作民旧居—— 武康路115号:密丹公寓 ——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 武康路107弄2号:陈果夫旧居—— 武康路99号:英商正广和大班旧居—— 武康路67号:陈立夫旧居 ——武康路40弄1号:唐绍仪故居 —— 武康路2号:莫觞清旧居

我的走路线是:淮海中路华山路-淮海中路武康路-武康大楼—武康路沿线(途径湖南路、复兴西路、五原路)—返回复兴西路-复兴中路-淮海中路。 全程走走拍拍大致2小时左右,我们比较折腾拍了很多人像所以大概花了3.5小时左右。

 

那今天请继续跟随我的步伐游走于这条充满欧陆风情的小马路,寻找曾经属于那里的故事与回忆吧。

 

02 武康路270号某居民楼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03 武康路240号,开普敦公寓

这是一幢混合结构四层楼现代公寓。其沿街立面十分简洁,外墙体涂上淡黄色,朴实无华又充满朝气。长方形与四方形的窗框外凸,让室内充满阳光,很好的满足居住者向往阳光与温暖的传统愿望与居住习惯,方窗旁镶嵌着小圆形的窗洞,内镶四方形的小钢窗,形成和谐的对比,增强了活泼向上的气味。进大门口的三楼体外形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船舰的锐角形船头,劈风斩浪地航行。锐棱角形上开着细小的转角窗,起到意料之外的点缀作用。整幢大楼酷似一艘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大船。人们都会问:为何要把这幢公寓楼设计成船型?原来,20 、30年代是上海近代建筑发展的高潮期。而这又是上海英法美租界在大肆扩展开展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的结果,而租界内部都市化进程紧锣密鼓,难以抑制。至1930年英法租界西区已经完成从郊区到城市的发展过程。无数中外富豪竞相在徐汇地区兴建别墅、公寓。无序且相争的房地产开发产生了不少街头转角的“边角料”土地。在这寸土寸金的旧上海,这种地都显得尤为可贵的。这一方面给开发商带来赢利的机会,但是一方面又给建筑设计师带来设计新的难题。在这城市开发的大环境下,设计师可充分发挥才能,长袖善舞,可以自由而大胆地描绘街区建筑。开普敦公寓这种三棱体的船舰形设计还是因地制宜,富有创意的成功范例。


这个锐角形的船头差点被我们错过,我们一直走到了湖南路口,发现怎么就直接到232号国富门公寓了,只得再次返回270号弄堂口,好在抬头终于看到了这一十分独特的建筑结构。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

04 开普敦公寓的窗台,很喜欢这种盆景鲜花的点缀,生活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

05 武康路232号,国富门公寓

这个公寓和开普敦公寓是连在一起的,如要寻找的朋友请注意看清门牌号,好多人都以为这幢就是开普敦公寓。另外国富门公寓的介绍我在网上没搜到。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

06 武康路129号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07 武康路117号,周作民旧居

武康路117弄内有两幢花园别墅,1号与2号。近年均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他曾是原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旧居。武康路117弄1号住宅是一幢中西合璧混合式建筑,外形具有西方折中主义风格。花园住宅由当时上海华籍著名建筑设计师范能力设计,与1943—1944年建成。
从建筑外观看,建筑坐北朝南,整体布局整齐。建筑为三开间平面,朝东平面收缩成锯齿形,空出主入口方位。朝西平面进深大,夹在中间的房间为获得余光,将平面处理成凹口。底层为起居室、餐厅、厨房和书房。进门客厅外是大平台。地饰大方砖,青石台阶,周围设有砖砌低栏杆,台阶入口处低围墙作大弧线处理,使得入口更加开阔。左右低围墙上没有中国传统的“安全卫士”一对石狮守护。
很可惜,大铁门紧闭啥也看不出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 08 武康路115号,密丹公寓

建于1931年,她属当时常见的现代派建筑,采用30年代最为时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明显的装饰艺术派风格。屋顶装饰图案受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出墙呈曲线形,加上其多变的卷涡,使建筑外形与大象相似,十分有趣。人们比喻为“大象屋”。住宅的另一特点是:入口处采用内凹手法,在门上方逐步出挑,别具当时风靡一时的装饰艺术特征形象。游客欣赏此特色,可以使人联想起古典建筑的劵门和柱式。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09 武康路湖南路口,湖南别墅 (终年来大门紧闭,很神秘的地方,外部围墙高耸,不知道里面啥样子)

湖南路262号湖南别墅建造于1938年,原来的宅主是英商锦隆洋行的一位大股东,1954年,贺子珍居住于此。建国后,该宅的侧面做过市委招待所,现为瑞金宾馆分馆的总统包房。这幢花园洋房的结构是欧洲独立式,外墙用粗石砌成,四周的墙砌得特别高,假三层,砖木结构。整个花园里还种植榆、梅、石榴等树。院子右边是一条弧线宽敞的私家车道。沿着弧线车道进入,才发现院子最深处,是一幢被树荫掩蔽的大宅子。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10 武康路113号,巴金旧居

建于1923年,该建筑为西式独立花园住宅,建筑样式比较简朴,体量略显敦厚,上覆盖着平缓的双坡屋面,略有孟莎屋顶的特征。建筑以山墙面为主,从格局上看底层原为四开间方柱敞廊,二层也应是相似的敞廊,三层位于坡屋顶下,弧形窗洞,似和另一立面的底层入口略有呼应。门窗、门廊的简洁宽大已经让人感到当时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了,但在室内仍具有传统洋房的要素,壁炉、天花线脚、朝向敞廊的宽大百叶门等,显示着那个年代主人优越的生活。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11 武康路212-210号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12 武康路210号, “罗密欧阳台”

这是一幢西班牙式花园式住宅,建于1932年。住宅紧贴路边,它全无遮挡的环境十分有利建筑爱好者们欣赏品味。建筑主体三层,局部二层。从整体到细廊都有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特征。
其一,屋顶坡度较缓,用红色铺盖,屋面出檐小,檐口一圈劵出锦带;其二,外墙涂有鲜艳的明黄色;其三,有半圆劵和矩形的门、窗洞散布在建筑各个里面上,显得多样丰富;其四,墙上饰有绿釉构建装饰。此洋房最有趣味的设计是:住宅主入口处圆拱形门与墙面处理成弧形,其设计成对着转角与二楼窗户的“小阳台”。这几乎与朱丽叶家的花园阳台如出一辙,不高不矮,仿佛就是留给“罗密欧”们去爬似的。假如楼前能有一片花木扶疏的小花园。那准能在此上演罗密欧爬阳台这场戏了。(朱丽叶阳台是啥?不知)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13 刚在整理资料时,发现我们犯了个认知上的错误,我们一直以为那个有黑色栅栏的是“罗密欧阳台”,其实真正的“罗密欧阳台”是中间转角处那个。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14 武康路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15 武康路107号,陈果夫旧居

这栋建于1946年的三层花园洋房,墙体用白粉饰面,红色双陡坡瓦屋顶,清水砖砌烟囱,砖工精致考究。底层东南侧设置带有出檐的开敞拱券式门洞,造型十分典雅。 陈立夫、陈果夫这对兄弟,当年亦是重要的政治人物,当时社会上一直有“蒋家天下陈家党,孔宋两家管钱钞”之说。由于蒋介石与其叔叔陈其美有患难之交,蒋对陈的两侄陈立夫、陈果夫备加关照和信任,使陈氏兄弟两人能平步青云,仕途亨通,担任了重要角色。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16 只能看个房顶,里面依旧看不到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17 武康路99号,英商正广和大班旧居

英国式乡村别墅建筑,有以下几个特征:(1)山墙和外墙上半露的木构架;(2)高出屋面的砖头烟囱;(3)坡度较陡的红瓦铺盖的屋顶;(4)色彩较淡的外墙面。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18 武康路75号,某居民楼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 19 内部挂满“万国旗”,红内裤是亮点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20 武康路67号,陈立夫旧居

武康路67号陈立夫旧居与其兄陈果夫旧居一样也是一幢英国乡村式花园别墅,现为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建筑。这幢楼是建于1946年,假三层砖木结构,底层转角部分呈六角形,向前突出,有劵形门洞作进出用。二层是阳台,有水泥栏杆,上下口都有花饰,水泥粉饰外墙。楼前有小花园。可惜现在都改为水泥平地。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21 特别喜欢这张陈立夫旧居的雕花尖顶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22 武康路38-40弄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 23 武康路40弄1号,唐绍仪旧居

于1930年建成时是银行产业,1933年是中华民国驻挪威公使的寓所,以后又是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的旧居。这幢住宅特色如下:高3层,东南面向,属于混合结构,外形半围合平面。西班牙式风格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外观立面为黄色混水拉毛墙面,阳台正面墙上有绿釉构建装饰的小窗洞,在眼光下格外耀眼。屋顶上盖着红色筒瓦。屋面坡度平缓,其壁炉烟囱尖端呈哥特式。在出檐很小的屋檐下,排列着连续的双拱券,这称西班牙券。檐下窗樘间用西班牙螺旋柱装饰,出檐很小。

这幢花园住宅具有典型西班牙风格,它是著名的由董大酉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设。我很喜欢这位设计师的作品,曾经去拍过他设计的杨浦江湾一带的“旧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市博物馆”、“旧市图书馆”。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24 一位热心的阿婆将我们带到此处,告诉我们如今这幢楼只有这个门框算是保留最完整的,其他基本都被翻新的面目全非了。要不是阿婆带路,也许我们又错过了这个地方。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25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26 武康路40弄4号,颜福庆旧居,现为淀山湖别墅,算是会所性的场所

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建于1923年,砖木结构假三层,组合式人字坡顶十分陡峭,屋面覆盖红色机平瓦,南北皆设置高耸的老虎窗。建筑外墙为淡黄色水泥拉毛,窗边框以隅石形红砖贴面装饰,东西外立面各建有一个三联式的清水红砖大烟囱。西北部二层辅楼设置有大厨房和车库等。颜福庆(1882—1970),字克卿,祖籍厦门,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之一。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27 依旧是淀山湖别墅的附属楼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28 这个门造的不错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29 摄与被摄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30 武康路2号的莫殇清旧居我们没有走过去,看完武康路40弄我们就折回往复兴西路方向走了。那个地方留着下次扫华山路、安福路的时候再补充。

复兴西路上的建筑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31 复兴西路至复兴中路一带的梧桐树都种植地很茂密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32 复兴西路141号,这个阳台也不差,里面居住着普通居民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 33 复兴西路82号,某啤酒屋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 34 复兴西路62号,修道院公寓,现为湖南路街道办事处

这幢建筑原名修道院公寓(The Cloister)。这只是取了个The Cloister的名而已(名同修道院),其实与修道院毫不相干。该公寓原本是英商密丰绒线厂厂主的住宅。整幢楼房采用砖木结构,是一幢典型西班牙风格的建筑,由南北两楼组成,即由一幢二层和一幢三层的建筑组成。二幢建筑之间以连廊连接,这种连廊就是风格的体现,因为西班牙面对地中海,受季风影响多雨,且夏日炎热。该每幢每层均由两个居住单元组成,单元分有3室、4室、5室等多种户型。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 35 我们这次暴走的终点站,复兴西路24号,麦琪公寓

位于乌鲁木齐路口,赉安洋行设计,中法营造厂承建,于1936年竣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当时的现代派风格。立面转角处弧形敞开式阳台,接两侧转角窗,顶部平台,旁侧凸有半圆形柱体,造型别致。

关于“福开森路”的点滴(下)
总结:曾经徐汇区法租界一带留下了很多值得一看的老洋房,但目前好多都被政府机关或者企业买下,高墙筑起、大门紧闭,被保护得太好,我们根本无缘接近甚至目睹。武康路好些建筑我们只看了个局部,其他只能靠想象了。后途径复兴中路永福路拐角处我们又透过树荫的缝隙看到了一幢很华丽的保护建筑,只是依旧不能进入,甚至连局部都看不清,可惜。 

明年有空我会再扫一下华山路、安福路、湖南路、永福路一带,一直车游过这块区域,但从未好好停留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