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专题】20——揭秘“东方之冠”中国馆(下)


标签: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 |
分类: 2010上海世博 |
中国馆内部分为49米、41米、33米三层展区,电梯会直接把观众送往顶层,然后自上而下的依次参观。中国馆整个参观下来需耗时2个小时左右。看点比较多,但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只是那副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动用了现代投影和三维动画技术,画卷中的人物、场景都栩栩如生动了起来,还原了当初熙熙攘攘的繁盛景象。很可惜的是,我去的时候,画卷真迹已经还给了辽宁博物馆,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秦俑铜马车。另外年长的游客普遍十分喜欢中国馆,年轻的游客则一般,呵呵,难道真是时代所造成的差异与代沟?
第一展区:探寻“东方足迹”。通过几个风格迥异的展项,重点展示中国城市发展理念中的智慧。其中的多媒体综合展项播放的一部影片,讲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自强不息的城市化经验、中国人的建设热情和对于未来的期望。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被艺术地再现于展厅中,传达中国古典城市的智慧。
第二展区:展开“寻觅之旅”。采用轨道游览车,以古今对话的方式让参观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中国城市营建规划的智慧,完成一次充满动感、惊喜和发现的参观体验。
第三展区:聚集“低碳行动”。聚集以低碳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展示中国人如何通过“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来应对未来的城市化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式的回答”。
02
03 放映厅的座位
04
陆川导演那8分钟的《历程》,说实话我没啥太大感觉。为啥感动就一定要和地震划上等号,难道没有其他可拍的题材了么?娇情了点
05 岁月回眸,回顾1978-2008年代的生活
06 皇城北京
07 1978,父母年轻的时代
08 好多东西其实我们小时候也见过
09 1978-1988年间的弄堂,其实上海的石库门弄堂并不是这样的,比这个更狭小更琐碎更生活化
11 每样都是那么熟悉,缝纫机、黑白电视机、黑白结婚照,还有各类奖状
12 1988-1998年代,陆续搬入新公房,生活条件开始改善13
1998,电脑开始普及化,叛逆的青春年华
14 2008,感觉下面场景的布置太片面了,很多中国家庭目前仍不能达到这个水平
15 重头戏来了,智慧的长河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宣和年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盛热闹,画卷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致而真实地记录了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
16
《清明上河图》日景,中国馆中的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长130余米、高6.3米,约为张择端原图的30倍。
17 《清明上河图》夜景,夜景比日景更漂亮些
18
取代《清明上河图》真迹的秦俑铜马车,那个传送带快是快的赖,还没看清就已经出去了,照片都来不及抓。回来一看拍出来的全是科幻片,就下面一张稍微还能看清一部分。
19 希望的大地
20 意象化的绿色植物将建构出一个梦幻的绿色环境
21 变换色彩的灯光22 等了好久终于没游客了,不过还有一颗小白菜,哈哈
23 穿插新老城市人在同一屋檐下和谐相处的影像装置
24 同一屋檐下
25 超级水稻,听说10天换一次
26 童心畅想
27 小朋友的各类绘画,有些画了很好。
28 寻觅之旅,开始乘小火车啦
29 屋顶
30 走累了,坐小火车休息一下,还能继续游览与观赏
31 小火车入山洞啦
32
约10分钟的“骑乘”旅途中,中国传统城市营建的智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木结构建筑、拱桥、庭院、园林、斗拱、砖瓦等成为沿途观赏的亮点。
33
34 大家都看得很起劲
35 北京VS上海
36
“低碳未来”展区聚焦以低碳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理念,通过一场低碳的体验,展现中国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努力,展示中国人如何通过“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来应对未来的城市化挑战。
37 低碳汽车
38 “感悟之泉”的荷花池
39 不晓得这荷花多久换一次
40
这道水幕墙很嗲,上面还有字,为了抓住“2010 EXPO”又是站了很久
图片较多,不能显示的请点击鼠标右键“图片显示”,挑了一些代表性的发。
【本篇完】
PS:那不争气的英格兰队终于滚回家鸟,我可怜的小贝阿~~555555,当初还不如不去那鸟不拉屎的鬼地方呢。四年后又会怎么样呢?本次世界杯真是“世界悲”阿,冷门叠报,接下去就看热闹吧。巴西和阿根廷会会师决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