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中西碰撞(上)——董家渡天主教堂


标签:
晚清时期董家渡天主教堂巴洛克建筑西班牙董家渡路185号 |
分类: 行摄上海 |
世博专题先暂缓一下,争取下两周内全部完成。回到原先我博客的一贯风格,寻找上海各类稀奇古怪的角落与楼宇,紧跟攻略菜和fangfang两位的脚步。本次会分上下篇向大家介绍原南市区董家渡附近两幢一中一西、风格迥异的晚清时期建筑。照片是五月头就拍好的,因忙着编辑世博专题而拖了很久未整理。董家渡地区靠近本次世博浦西园区,原先一些老城厢居民区已夷为平地。好在我拍摄的这两幢建筑算是幸运的保存下来,并在世博前期整修一新。
因为家里长辈信仰的关系,我在学龄前就一直被带入教堂听唱诗班。不过后来倒也没成为一个忠诚的信徒,只是把目光和兴趣转移去了各种教堂建筑上,哈哈。到达董家渡天主堂的那天正好不是弥撒日,教堂正门铁锁紧闭。隔着铁门也没见里面有工作人员,于是郁闷了,不甘心了~~特地赶来哪能吃闭门羹。这完全不符我的性格,一定得想办法。接着我很皮厚的尝试敲教堂一侧的边门,老实讲那个时候我还是心里没底究竟有没有人会帮我开门。最终运气还是超好的,一位长辈帮我开了门,说了下我特地赶来的用意,对方很和蔼地陪同我进去参观。进入教堂内部,长者还向我介绍了很多整修后的新布置与设施。只到出门告别时我才得知,原来对方就是天主堂的主牧师。牧师很随和,中途还问要不要把教堂灯全部打开让我拍摄,有些东西我也知道适可而止,不好意思再给对方增加麻烦就谢绝了。临别前,牧师特地赠予圣经一本,希望我能继续延续对西方宗教的热忱。
相关资料:1844年中法《黄浦条约》签定后,教会利用政府对老天主堂的赔地(一为小南门外大悲阁,二为老北门外张家祠堂,三为大南门外教会墓地)。于道光27年(1847年)二月在董家渡建造教堂。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罗伯济主教主持了奠基礼。咸丰三年(1853年)落成,同年农历二月二十六日(主历四月四日)正式开堂。该堂奉圣方济各沙勿略为主保,故定名为圣方济各沙勿略堂。这是中国第一座可容纳二千余人的大型教堂,其规模之大,为当时全国之首。又是上海教区第一座主教座堂。这座圣堂由范廷佐辅理修士设计的,仿照罗马耶稣会总会的圣依纳爵大堂建造,期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工程建造长达六年之久。由于在建造期间,当时发生了瘟疫疾病,传教士把部分资金分施给急需的人,解了眉然之及。最后取消了上层一排的玻璃和中央圆顶。在原来式样的三分之二高度处封顶了。缩小和简化了钟楼,并形成圣堂内几个硕大的柱子,形成室内2.5×2.5米的柱子,它们的周长约有十米左右,其中一柱子内建有旋转梯子抵达唱经楼。大堂顶部是拱形吊顶,能起共鸣作用。圣堂正面为巴洛克式风格。室内更多地采用文艺复兴时代的风格,平面呈长十字形,中央主廊较多,两侧较低为三廊型巴西利卡式,极为宽敞。同时室内装饰也添加了中国文化的风韵。室内浮雕呈现中华民族图案,如莲花、仙鹤、双钱、地坪铺大方砖,为早期天主堂延袭中国装饰习俗品范例,体现当时东西文化在建筑上的交融。
02 教堂外观造型流露出显而易见的西班牙味──大概因为设计师本身是一位西班牙籍教士,且又受到作为宫廷艺术家的父亲影响。建筑风格则归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式。经典的巴洛克建筑追求动感,喜用富丽堂皇的装饰、雕塑和强烈的色彩,线条也曲折多变。但在董家渡天主堂却因上述资料中所述建造当时正发生瘟疫,把建造资金用于急需的人,所以外部装饰风格较为简洁。
03
04
05
还是因为没有广角的原因,教堂拉不到完全的整体,不是缺了这块就是那块。欠一张整体正面照。
06
教堂正立面为三段式。下段以四对爱奥尼克式柱划成三间──使大门开有三个入口。进门旁的双柱当间有砖砌的中国式对联,外端的两对立柱间则塑有神龛;中段墙面正中嵌入一只圆形大时钟,其上两端各耸立一座钟楼,楼内铜钟据说是一个半世纪前的原物;上段山墙做成具有典型巴洛克气质的卷涡式样,中央辟出一额,直书“天主堂”三个大字;顶上竖起铁十字架,长近四米,据说有一吨来重。
07 透露一下,教堂旁边驻扎着保卫世博的武 警 部 队
08
09 教堂工作人员的办公楼
10 一侧的边门
11 进入教堂内部,拱顶重新粉刷过了,正面的装饰墙则请了西班牙画师新画的。
12 地面和座椅也是新的
13
大堂内部采拱顶而非穹顶,辅之以青绿藻井图案构成天花;堂内粗壮的立柱测算来约有四米周长.
14
15
16
17
18
19
20 很喜欢下面这幅壁画
21 忏悔室
本篇完
下篇介绍哪个中式建筑??保密~~哈哈(上次有和菜同学探讨过那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