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关于年味”全国征文大赛】
“年年有鱼”年味浓
宁业龙(江苏)(散文)
中国的春节,华夏千年遗风,除了放鞭炮、扎花灯热闹喜庆外,年味浓浓的要算“年年有鱼”这盆菜,江南人称它是年菜,无鱼不算年,华夏多民族皆有“年鱼”的寓意吉言。
厅堂的年饭桌上,这盆“年鱼”要在桌子的中心位置,没有这盘菜,别的菜十盆八碟,也替代不了它的地位。孩时吃年饭,别的菜上齐了,母亲总是最后端上热气腾腾的“年年有鱼”,那股鱼香味儿散发满屋子里,父亲这才发话全家吃团圆年饭。
香味四溢的满桌鲜,为何百姓如此看重“年年有鱼”这盆菜?答案在汉字的谐音趣味和传统观念。鱼和余谐音,人们图个吉利,讨个口彩。旧社会老百姓衣食不保,期盼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粮。这种朴素善良的愿望,只有到新社会才变为现实。
“年鱼”选用哪种鱼?博大的地域和多民族的习俗,各有不同选择。江南水乡,鱼的品种多,一般以水质好,鱼料营养丰富的大湖鱼为主,如:肉嫩味鲜的白条鱼、营养丰富的鳜鱼、名雅肉嫩的鲢鱼等。黄河地区的老百姓,则以鲤鱼为“年鱼”。民间家喻户晓“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寓意子孙后代吃了鲤鱼就有出息,特别是男孩,学而优则仕,跳过龙门,就能飞黄腾达,升官发财,光宗耀祖。
神奇的民间传说,多与诗情画意融合。诗仙李白,雅兴作诗鲤鱼跳龙门:“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他以黄河鲤鱼作喻,含蓄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更有传闻,孔子的夫人生下一个男婴,有人送来几尾鲤鱼,夫子“嘉以为瑞”,于是为儿子取名鲤,即孔鲤。由此可见,以鲤为祥瑞的习俗,早在春秋时代就兴起,赋于鲤鱼以丰厚的文化内涵。
近在眼前的美味,“年年有鱼”上桌后,不可随意吃的,按传统的过年规矩,原封不动地保留到初四吃,即大年已过。也有的地方,习惯在初三(过年最后一顿)吃年鱼,而且留下鱼头和鱼尾,寓意从年头到年尾都有鱼(余),这些规矩,很多孩子都懵懵懂懂地触碰过,特别是乡下的孩子,生活不富裕的日子,平常连小虾都难吃到,闻到香喷喷的鲜鱼味,就像馋猫一样,撩撩寸舌,实在难以自控。
难忘的日子总是记忆犹新。我记得自然灾害后的第一个春节,父亲在湖里网了几条白鱼,母亲捡了一条大的作“年鱼”,刚端上饭桌,一股鱼香味儿直扑我的鼻子,我迫不及待地伸出筷子去夹。坐在身边的姐姐一把抓住我的手。我愣了一下,平常姐姐对我特别偏爱,好吃的东西总是让我先尝,今天吃年饭咋会这样?这时,姐姐把目光移到坐在正堂对面的父亲,我这才明白了。父亲难得平和地对我说:“想吃鱼今天忍着吧,等年过了让你多吃些”。我这次记住了,吃年饭特别是吃“年鱼”,也得遵循祖宗传下的规矩。
岁月如梭。多年后,我参军入伍,每年在部队过春节,首长大多来自农村,仍然保留吃“鱼”的年俗。然而,与民间老百姓吃“年鱼”的习俗差异较大:用战士自己养殖的大青鱼和草鱼为食材;用直径一米的大铁锅烹煮鱼块;用白铁皮的大脸盆代替小菜盆,一个班一大脸盆水煮鱼。更显不同的是,端上餐桌当即食用,你一勺我一勺地吃个痛快,年初二初三仍然有鱼吃,虽然比不上母亲做的可口,可我们舌尖上却留下美美的鲜味。
今天的中国,早已民富国强,老百姓衣食无忧,生活已进入小康,年味的标准,已追求营养健康、时尚美味、色形味俱全。鱼在年饭桌上也不算最佳美味。
然而,千年的过年习俗仍然保留,“年年有鱼”的年菜仍然上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逐梦仍然寄托。这就是东方文明的中国人春节,是华夏子孙的文化遗产,也是地球村热爱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共同的节日,(中国春节定为联合国休假日)我们将永远铭记,传承光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