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业龙:家书的情怀

(2023-04-29 07:41:03)
标签:

宁业龙

散文

家书

家书的情怀

宁业龙

    聪:
    车一开动,大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地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
 
    这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傅雷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信首页语,深情表达了送子出国求学时,那般恋恋不舍的亲情感,读后颇受感动和启迪。
  读过《狂人日记》《孔乙己》的人,总以为鲁迅先生笔下的文字锋利,如投枪匕首。可读他给母亲的信,却大相径庭。1936年新年,鲁迅给母亲写了一封信。这样写道:海婴常吃些鱼肝油,我作为他的父亲,经常也教他识字,但是海婴这孩子呀,吃软不吃硬,所以你骂他是没有用的,要通过春风细雨式这样的法子…。这种聊家常的细腻语言,难以相信是出于鲁迅的手笔。这就是家书的魅力所在,也是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的绝句,最好的诠释吧。
    家书,古往今来,是父母、子女、爱人、亲人之间,喜怒哀乐的“自留地”、情感交流的“红丝带”、祖训家教的“座右铭”。男女老少,人人皆熟皆用。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岁月里,疆南塞北,家书纷飞。几千万个父母与插队子女,依托一封封家书,传递亲情的关爱,送达精神食粮,鼓励鞭策子女,安心接受再教育,脚踏实地磨意志,涌现许多自强不息、求知创业的国家栋梁人才,家书成为特殊年代的红色教科书。
    我刚参军时,和千千万万个新兵一样,十天半月,就要给父母亲写信,把在部队看到的、吃到的、学到的新鲜事,一股脑儿写信告诉父母亲,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信发出后,就盼收到回信。连队的通信员,每天都被大伙儿围着问家信。连队领导对新兵特别关照,每周六下午,安排一小时让新兵写家信。
    家书多半是报喜不报忧。子女喜欢向父母报喜,父母也给子女报平安,让他们在外安心工作。当然,也有例外。我当班长时,一天中午,我发现农村籍战士小黄没吃饭,蹲在营外的大树下哽咽着。我急忙找他谈心,得知他刚收到家信,母亲得了重病,经济困难,不肯去医院。我和全班战士主动凑了96元津贴费给小黄。(战士津贴每月六元,)我还代表全班战士给小黄父母写了一封问候信。几天后,小黄母亲来信,十分感激我们全班战友,并告知病情好多了,要他安心在部队。
    一封家书十分情,游子牵挂父母心。当今,手机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天涯海角的游子,思念父母亲人,轻松点击即可。可别忘了,现在的中小学生,几乎不知道怎样写家信,更谈不上语言的细腻和情感的温馨。子女与父母手机通话时,“喂喂"代替称呼,“烦死了”代替交流,“挂机”就算搁笔。
    “家书抵万金”。赵一曼给儿子的最后寄语,李大钊在狱中留下的绝笔,何以万金相论。我们这一辈,对家书的挚爱,很看重它的传统文化价值,再先进的手机替代不了的,永远储存在往事脑库的记忆里。

                            2023.3 .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