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业龙作品:“军影”的熏陶

(2023-04-28 16:09:31)
标签:

宁业龙

散文作品

“军影”的熏陶

 丝路都市文化汇发表军旅老作家宁业龙最新作品
宁业龙作品:“军影”的熏陶

“军影”的熏陶(散文)

文/宁业龙(江苏)
宁业龙作品:“军影”的熏陶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想把军来参,风车呀跟着那个东风转呀…”
        这首充满青春活力和军民鱼水情的军事电影插曲,深深地打动了我。因缘,我在1969年的初冬,嘴里哼着《九九艳阳天…》的旋律参军入伍,开启了我25年的军旅生涯。
       那个年代,军营的文化生活,最有吸引力的是周末看电影。一周军训后,腰酸腿疼,可一听到晚饭后看电影,都打起了精神,没等连长吹集合哨,大家都拿着小马扎在操场等待,又在哨声中唱着“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的歌曲走向放映场。 
       我在军营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地道战》。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日本鬼子悄悄地进村偷袭。村长高老忠发现后,在敌人用枪对着胸膛的时刻,仍然若无其事地拉响挂在村头大树上的铜钟,告诫全村老百姓迅速藏身,免遭日本鬼子枪杀。电影散场后,老村长临危不惧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深深烙印在我脑海。当晚我就写了“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影评小稿,寄到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很快刊登了,成了我的处女作。
        初次尝到了看军事电影的甜头,我欲罢不能。只要连队放电影,我场场不拉。电影《英雄儿女》《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等军事和战争题材的电影,百看不厌。每看一次,我都把新的感悟写成日记和影评,或投寄报社,或抄写在连队黑板报上,得到连首长和战友们的夸奖。 
       紧张而单调的军训,会让战士产生疲劳。我常和战友们在训练间歇,一起谈论电影中的男女主角、感人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人物对话,有时还比试谁会学唱影片的插曲。没想到“三战一英”这几部电影的插曲人人都会唱。有一次,山东籍战士小鲁和浙江籍战士小吴,为《英雄儿女》的女主角王芳漂亮不漂亮,争得脸红脖子粗,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有的战士还模仿英雄王成,手握爆破筒大声喊:“我是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虽然是模仿,足以说明银幕上的战斗英雄,已深入人心,成为战友们崇拜的偶像和学习榜样。
       电影的教育感化,在我们战备训练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七十年代初,挖“防空洞”是一项战备任务,连长给全连动员时,鼓动大家说:“抗日战争,中国人用《地道战》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挖掉了鬼子的炮楼。今天,我们要用防空洞对付敌人的原子弹。”听了连长的动员,全连官兵热血沸腾,争分夺秒地挖,有的战士手上磨出血泡继续挖,有的战士边挖边哼着《地道战》的歌词:人民战争就是那无穷的力量…
时光飞逝,军营昌盛。军事题材的电影如雨后春笋。《渡江侦察记》《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上甘岭》《烈火金钢》《铁道游击队》等一大批军事题材的电影问世,极大地丰富了部队的文化生活。特别是一批彩色电影问世,让枪炮子弹和炸药,呈现人与武器的自然色彩,更加增添了战场上硝烟弥漫的真实感,把我们带入战场,投身于战斗中。 
       一部“军影”,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看一场电影,胜似一堂政治教育课。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军人,在战争年代红色影片的熏陶下锤炼成钢,他们在参加在自卫还击战、西沙保卫战等战斗中,敢于亮剑,英勇善战,涌现出无数个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谱写了新中国军人敢打必胜所向披靡的赞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