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业高董光荣:江淮自古梅枝俏

(2022-09-07 01:35:15)
标签:

宁业高

江淮

自古

梅枝俏

江淮自古梅枝俏

宁业高  董光荣

         大雪节气已过,一年一度的“赏梅热”开始逐日升温,刊首报端或将再度出现套红标题——合肥十大梅花园区和景点是“赏梅好去处”——合肥植物园、大蜀山西扩景区、天乐公园、逍遥津公园、天鹅湖、杏花公园、金斗公园等。尤其是合肥辖县肥东、肥西和巢湖市境的梅花观赏园区景象则更加壮观,比如巢湖市庙岗乡清水湾梅花园、肥东县长临河镇的“有巢文化•巢香梅园”、肥西县官亭等处梅园,梅株最少都以千计,总量达10万以上。
(此处有图片)
      众所周知,合肥处于江淮地区,是以巢湖流域中心的安徽省会所在地。随着绿化、环保、旅游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梅花尤其得到人们喜爱,爱梅、植梅、赏梅成为合肥人的好风气。除了上述“梅花大观”,还有馨园、兰园及东西南北交通干道旁分布的一片片、一丛丛梅树,让市民处处能目睹梅花“疏影”,朝朝暮暮嗅得阵阵“暗香”,享受着“具有梅花城的灿烂美景”的称誉。
(此处有图片)
       其实,江淮之间,尤其是巢湖流域及其周边,古来即是梅花盛产地,既有山野梅林可勘,且备方志文献可考。嘉庆《庐州府志•土产》记“果属”类,即“有桃、杏……梅、葡萄”等,康熙《巢县志•土产》记“树生”类有:“白桃、红杏、朱李、青梅、石榴……毛栗”等。《巢县志》还记有明代贡士胡汝恒“生而颖异,年四岁即应口对句,七岁能文,九岁应童子试,邑令周公思充极加叹赏,遂取冠军”,13岁博通诗赋,即有《梅花百咏》之集。可见巢湖流域城乡盛产梅花,居民老幼热爱梅花,早于明代之前,梅花文化已进入社会欣赏和文学创作的繁荣阶程。那种所谓“以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之说,实系过往旧识,殆可视为缺乏历史文献阅读和甄别的误判。
(此处有图片) 
      康熙、道光《巢县志》之《疆域图》均绘有梅子山,并标有山名。嘉庆《合肥县志 • 山水志》载:“梅子山,在城东五十里,当方山之北,与方山并列,中为涧。”可知古庐州府辖下的巢县西乡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交界处曾有盛产梅花并因花得名的山丘壑野。
(此处有图片) 
      合肥县政府1935年编制《合肥县新区全图》中也绘有梅子山,其与横山、方山相连。这就引起我们去联想和研究,今巢湖市庙岗乡清水湾的千亩梅花生机盎然并非偶然,抑或存在水土之宜和地域源流古今呼应的关系。 
       与巢湖市毗连东邻的含山县境也有梅山,梅林成片。康熙《含山县志》记该山建有古塔,名称“梅峰塔”,又叫“望梅塔”。山之乌龟坡一侧石壁上有明代诗人安福《游梅山亭走笔示僧子》的摩崖石刻,诗云:“梅山亭上黄梅熟,僧子出山报县官,莫遣玄都成寂寞,刘郎去后一般看。”其纪年是“明朝嘉靖乙亥年仲春谷旦”。是年即公元1539年。
(此处有图片)
       相传合肥附近后和县梅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发生地。王安石曾赋诗云:“将军马上设良谋,追至青山指梅树。”还有“曹操行师至此,望梅止渴”等刻字。梅山建有“止渴亭”,嘉靖十八年重修,和州知州胡永成在亭旁刻碑,碑记详叙了建亭缘由和重修始末。
(此处有图片)
     “望梅止渴”是个涉关东汉末年曹操率部出征路上发生的成语故事。典出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假谲》,原文曰:“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此典故寓意本旨是人在天不适、地不利甚至人不和的困境下,不要畏缩不前,要善于利用科学智慧来激励人心,鼓舞志气,就会产生勇气去战胜困难而努力争取成功。未知何时何人在运用过程中产生了变异,甚至与“画饼充饥”连用去比喻那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其实,漫漫人生之程,难免遇到天灾人祸,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勇毅前行,以切实的奋斗去实现既定目标。联想梅花精神,不无励志益处。此故事原发地到底在哪里,向有几种说法,一说含山,一说宛城,一说在北方荒漠某地。持“宛城说”者虽居多,然具体所指地又各不相同,或曰安徽安庆,或曰湖北荆门,或曰河南南阳。避开起源地的考究与故事真假的争鸣,而作为梅花文化剪影,亦不失为难得的彩页。
(此处有图片)
       梅花文化兴于商、周而盛于唐、宋。江淮之间同然。庐州本土人王之道咏梅诗词诚可佐证。王之道(1093—1169),宋代官员、著名诗人。字彦猷,庐州濡须(今无为市)人。富学善文,诗词真朴有致。宣和六年(1124)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一时朝野传为佳话。其为人慷慨有气节,因对策切直,被抑制下列,调和州历阳县丞,摄乌江令。金兵南侵,率乡人守姥山保巢湖。镇抚使赵霖命摄无为军,朝廷任命为镇抚司参谋。后调升滁州通判,即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被沦废居相山近20年,至秦桧死,方起知信阳军等职,以朝奉大夫致仕,著有《相山集》,辑诗词千余首,其涉咏梅主题者达数十篇。诗人陈天予曾在庐州府任职,与王之道交友,二人都特爱梅花。一日得知陈天予公差过南巢(唐宋诗文称“南巢”,或指巢县,或指合肥,或指庐州府境),闲居巢南的老友王之道兴奋非常,即出门下山迎接,陪伴游赏巢湖两岸、濡须南北的各处梅林,彼此唱和,痛快多日,别时怅然。王之道《和陈天予经过南巢邑人迎旧尹》诗云:“君来井邑笑烘烘,君去萧条迥不同。似说攀辕如昨日,可怜身老长儿童。” 
   (此处有图片)
      较之王之道要早些的是前辈人朱服,堪称为外埠任职庐州府的官员代表人物之一。朱服(1048—?),字行中,湖州乌程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初为淮南节度推官,充国子监修撰、经义所检讨。哲宗朝,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徽宗时,任集贤殿修撰,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历任庐州、寿州知州。后黜知泉州,再贬蕲州安置,改兴国军卒。《宋史》有传,《庐州府志》“职官表”“名宦传”并记。朱服在庐州任职期间,值庐州饥荒,赈灾救人,“全活十余万口”。第二年又遇大疫,遂“课医持善药分拯之,赖以安者甚众”。其《巢湖》诗记述祭湖祈神之事,“灵媪”是敬称巢湖主湖女神“圣姥”焦姥。 
(此处有图片)
       朱服此《梅花》诗不仅意旨浑厚,品格高雅,且极具学术意义和文献价值。一是确认以合肥为中心的巢湖流域于宋代即是梅花盛产地;二是突破了自《诗经》《楚辞》以降的“以花喻人”“以花誉人”的模式旧格,开拓了以圣贤巢父、许由为代表的“君子”去喻誉梅花创立了“人花品合”的先河。
(此处有图片)
       巢父、许由二人合称“巢许”,又称“巢由”,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名词,对于巢湖流域的居民来说不只是熟悉,如今差不多是妇孺皆知,他俩分别是帝尧时代的巢氏、许氏部落的首领,德、才、能、绩均显著于时,尧帝曾想禅“天下”于巢父而被婉谢后,又拟传位于许由,巢父又从中加以劝阻,而后二人相约仿效帝尧,让位于贤才而辞去首领职务(据此或被后称为隐士)。他们被后世赞为澹泊名利、情操清雅、品格高尚的贤能代表人物,为历代文人雅士和道、儒、释三界共同敬仰的君子。“尧舜在上,下有巢由。”是为华夏通辞。 
       我们知晓,“花中巢许”是属朱服别出心裁,然系与庐州本土人文特质润化与萌生成直相关。巢父是有巢氏族后裔,血缘城邦巢国的创建者,是庐州府巢县籍人暨巢湖流域居民的共奉先祖,故巢湖周边城乡建有诸多祭祀场所。《康熙巢县志》凡记巢父暨许由者达20多处:“乡贤:巢父先生、许由先生。”“巢许二贤祠:旧在万家山新开石路下……今移于山坳,改名甘露庵…… 邑庠生唐克振有联云:‘请问来往诸公,冒雨披星,昼夜奔驰,何日是驻足息肩时候;堪嗟风尘大众,争名逐利,形神疲困,哪里为安身立命家当。’今州太守颜公亦有诗。”“许由与巢父相友,曾隐于巢之卧牛山。”“邑侯王公宁诗云:‘蝘伏山形似卧牛,遗基犹说古巢由。苍苔白石琳宫院,尚想仙车到此游。’”
 (此处有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小包村系古代著名清官包拯的出生地,该村宋代之前名称“巢父村”,明代编撰的《包公传•包待制出身源流》记:“九州之内有个庐州合肥县,离城十八里,地名巢父村,又名小包村。”下文又有包公自白:“小可庐州暾城十八里巢父村人。”历史告诉我们,今合肥肥东远古时系属有巢氏族部落,处于巢父治下的中心地带。学者即此分析,包公优秀品格的形成与庐州地域文化暨乡贤巢父品格影响不无关系。
       以“花中巢许”誉喻梅花,得到了后世广泛认同并袭用不绝而为特定词汇成语。
(此处有图片)   
      “花中巢许”乃地域人文与花木灵气融通的范例。“花中巢许”与“人中君子”相对应,开启梅花文化与君子品格的融会贯通而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这应是庐州人文和江淮梅花的一张彩页和名片,,也是一项人文结晶和贡献。
       巢湖流域的梅花文化即如同当年“巢居”文化一样,在漫漫广袤的时空里不断而恒久地延传与外输。大家知晓,北宋文学泰斗欧阳修任职滁州时于琅琊山所植古梅被民间称为“欧梅”,清顺治九年(1652),提督江南学政的李嵩阳巡视滁州,曾以“花中巢许”赞“欧梅”,颇博时人称道,遂成“欧梅台壁”题刻。后世“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又曾于此梅台题刻前留下“捧笔拜梅”,再添一则艺术佳话,合成中国梅花文化中经典故事。此株古梅计有900多年,至今仍旧生机盎然,斜影暗香,安享自然之光,人文之泽,被誉为“中国四大梅寿星”之一。
        与“欧梅”并称“中华梅花寿星”的,还有和县的宋代古梅——“半支梅”。1982年、1992年和政府县两次拨款重修围墙和“梅豪亭”,目前梅、亭均在,已被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有图片)滁州“欧梅”今貌     和县“半枝梅”今貌

      此“半枝梅”与“欧梅”不仅在年代和人事上有相近相友之关切,且与有巢氏文化印记方面也存在幽蕴悠长之共同元素。汉典《遁甲开山图》记:“石楼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今滁州市域南境与马鞍山市之和县、含山,芜湖市之无为,合肥市之巢县、肥东等,自远古而下,天同宇,地同脉,人同祖,花同品,文贯于“巢”,乃妙在天公,江淮使然也。

       注:此文已于2021年发表于《安徽园林》《巢湖文化》等。如有转刊,或引用,请尊重并依照著作权法。                              2022年9月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