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弦弹断何来由?——漫谈黛玉抚琴抒悲怨之细节的真实

-----漫谈黛玉抚琴抒悲怨之细节的真实性
http://s5/middle/4a6876e5g91b27316fda4&690
那时还小,我没读过《红楼梦》,自然不知其意。后来,虽然粗读过《红楼梦》,但是,对此情节却没曾思考过。
今天,又想起网友的垂询和家母的疑问。打开有关黛玉弹琴的网页,想了解其他人是怎么认识这个问题的。相关文章许多,看来对这一问题太多人感兴趣。基本是一致赞叹作者的写作技巧及琴学知识的丰富,却没有人提出疑问。于是,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妙玉同惜春下完围棋,与宝玉一起离开惜春住处,有一段文:
于是二人别了惜春,离了蓼风轩,弯弯曲曲,走近潇湘馆,忽听得叮咚之声。妙玉道:‘那里的琴声?’宝玉道:‘想必是林妹妹那里抚琴呢。’妙玉道:‘原来他也会这个,怎么素日不听见提起?’宝玉悉把黛玉的事述了一遍,因说‘咱们去看他’。妙玉道:‘从古只有听琴的,再没有"看琴"的。’宝玉笑道:‘我原说我是个俗人。'说着二人走至潇湘馆外,在坐着静听,甚觉音调清切。”
他二人听罢黛玉四叠琴歌后,
妙玉和宝玉所听黛玉的四叠琴歌:(一)“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巾。”(二)“山迢迢兮水长,照軒窗兮明月光。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三)“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四)“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
这四叠琴歌主要写思乡路远,秋深怯寒,人生变幻,命由天定等意。这与黛玉寄居外祖家,大有寄人篱下之悲的思想情绪比较贴切。但是,与前八十回,黛玉之作多写环境严酷无情,如春花遭风雨摧残之类又很有不同。
在我的印象中,八十回以前,小说里没有涉及任何人弹琴。只是在丫鬟的名字中,有带“琴”字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个小姐的丫鬟分别是“琴(抱琴)、棋(司棋)、书(侍书)、画(入画)”四人。“琴棋书画”乃古代文人的四大雅好,也是通常要掌握的四艺。前八十回,在大观园里的“书、画、棋”三艺,都有所展现,唯独“琴”这一艺,没有出现。所以,高鹗在后四十回(本文姑且从众,认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就不能不提这一艺。于是,在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一节,就出现黛玉给宝玉讲琴谱、论琴道的文字。这一段文字还不短,高鹗充分展示了他的古琴知识。这也难怪,任何人都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和知识。高鹗的堂名,就叫“操缦堂”。操缦者,抚琴也。以“操缦”命之自己的堂名,可见高鹗是多么钟情于操缦弄琴,想高公必定深谙琴学。
至于写“妙玉呀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道:‘太过便怎么?’妙玉道:‘恐不能持久。’正议论时,听得君弦嘣的一声断了。妙玉站起来连忙就走。宝玉道:‘怎么样?’妙玉道:‘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竟自走了。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彩地归至怡红院中......”
这样一段,读起来很精彩,似乎留有极吸引人的悬念,其实,却颇有故弄玄虚之嫌。古琴自古以来就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有不少关于古琴的神话。例如:“伯牙鼓琴,六马仰秣”,“师文鼓琴,四时易令”,“师旷一奏,玄鹤来集”......既然古人可把古琴说得神乎其神,高鹗为了展示自己的琴学知识,还为了把妙玉神化,给黛玉的不幸遭遇埋下一个伏笔,给古琴渲染一下神秘的气氛又未尝不可?
但是,故事的细节经不起推敲,失却真实性,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了。
君弦,是古琴七根弦的最外一根即一弦,也是最粗的一根。我于古琴所知甚少,还没有听说哪位琴家把君弦弹断。倒是七弦多有弹断----因为它太细了,四弦也偶有弹断的。古琴的弦,是非常讲究的,材料工艺都十分严格。即使现代的古琴弦,也不能马虎的。据说,当代古琴弦制作家方裕庭制琴的长度和重量的规格:弦长七尺,缠弦缠到五尺为止。第一弦重金枰13分,芯子9.5分(外绕丝3.5分),第二至第七弦分量依次减轻。材料要用优质蚕丝。琴弦还得用优质白芨浸制过。每付琴弦七根之外,另加七弦二根,四弦一根。这说明七弦和四弦易断;而并没有另加第一弦——-这说明第一弦并不会断。第一弦即君弦,做出的结果粗细如打毛衣的粗竹针。浸过优质白芨以后,极坚韧。这样的琴弦大小伙子用手都难以拉断,手无缚鸡之力的林黛玉,又怎么能用纤纤玉指就能弹断呢?
从黛玉吟唱的四叠琴歌来看,表达的只是一种悲戚情绪,毫无壮烈的成分。妙玉说“作变徵之声”,可说是用词不当,或者说言过其实。“变徵之声”,按字典解:“徵:古代五声之一。乐声中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涕泣。’”高鹗想借妙玉口说出言过其实的一番话,其目的不外乎是为以后的“君弦嘣的一声断了”做铺衬罢了。
再者说,如果黛玉真像高鹗所写的那样深谙琴道,是否在抒发悲秋思乡、感叹人生之情绪时,抚琴就非得用“无射律”?著名古琴曲《长门怨》的音乐结构“......其音如泣诉;既悠扬而慷慨,复唏嘘而惆怅......”,这样一首琴曲也仅用的是“正调”。岂不知,“无射律”要比“正调”高好几度音呢。
记得一位大作家曾说过:小说的情节好设计,但是,细节却很难写。此言不谬。小说的细节,要有生活的真实性。小说的许多情节,是要靠充分的、真实的、细致的、生动的细节去丰富和支撑。能做到这点,作家就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深厚的学养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
就上述高鹗写黛玉“感深秋悲往事”一节之败笔,可窥见他比曹雪芹的学识以及治学态度大为逊色之一斑。
此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
红楼本家撰文并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