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按大类招生”
所谓按大类招生,简单地说就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近年来一些综合性大学采取的新的人才选拔模式。在这种招生模式下,高校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通常是和本校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对于考生来说,通过该方式录取之后,在本科阶段前两年(有的是一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大三时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再进行专业分流。因其对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纳。
目前按大类招生分两种模式:
一种是高校普遍采用的“按院系招生”,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如武汉大学,该校自2002年起开始在部分学院试行按大类招生,采取“打通”和“分段”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即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在同一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一年或两年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重新选择具体专业。另外,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高校也实行了类似的按大类招生。
另一种模式就是一些高校的“基地班”或一些特殊实验班招生,这些实验班也不分专业,实施的是“通识教育”,这种方式比按“院系招生”更模糊专业界线的招生方式,在选择专业时,完全打破了专业大类甚至文理界限的约束。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武汉大学的中法经济双学士学位试验班、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学双语教学实验班、云南大学的文科综合素质教育试验班、北京交通大学的“思源班”、湖南大学的李达实验班、南京农业大学的国家理科基地班,等等。
按学科大类招生与传统的按专业招生是有所不同的。实行大类招生以后,一个大类相当于过去的一个“专业”,实际上,每个大类中又包括若干个专业,所以学生选择的范围扩大了许多。
目前,按大类招生的院校数量逐渐增多,并已成为一种趋势。而这些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和专业实行按大类招生,对高校选拔人才、对考生选择专业志愿都是大有好处的。
首先,考生填报志愿可供选择的范围更宽。按照大类招生以后,若干个专业“浓缩”到一个大类里,考生选择某一类专业,实际上就等于选择了好几个专业,增加了考生对不同专业的选择机会。例如,华中科技大学,按经济学类、社会学类、政治学类、教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电气信息类10个大类,而每个学科下属都有四五个专业。考生选择的范围一下子增加了许多。
其次,学生选择专业更理智。一般按大类招生的院校,在学生进入学校一年或者两年之后,就会给学生选择专业的机会。学生一般在选择志愿时,对专业的了解和选择相对盲目,学生未必清楚专业真正的发展前景,也未必真正了解自己对这个专业是否感兴趣。实行大类招生的好处是,学生在经过一年到两年的学习以后,对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未来规划,根据自己的兴趣更加理性地选择,尽可能避免盲目性。
第三,专业基础加宽。实行按大类招生后,学生在前两年会学习大类下所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会使大类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专业继续学习时更科学、更合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