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是“三人行”,而不是“二人行必有我师”

(2010-10-17 12:18:26)
标签:

杂谈

为什么是“三人行”,而不是“二人行必有我师”

 

              祁门二中  汤惟宁

 

为什么不是“二人行”?周六,又准备约学生一起去家访了,也已久违了不同孩子的家庭,师生、生生之间的冷漠,也都源于相互的了解和理解;班上看到学生的表现,有很多是和他们家庭生活的经验有关的。为什么和学生们一起去,理由有很多,一是免于在社会上加强一种家访是“告状”的观念;二是免于加强“教师仅对你一个人关心”,换来家长在二人私密状况中用礼物来维系“师生关系的家庭存在”;三是让同学也相互了解不同家庭的生活处境,曾看到有同学写博中评价“某学生家庭很艰难,他还整天零食不离口”,就是形成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审度。由此需“三人行”,第三人可监督家长贿胳,也可监督老师收贿,贿通本也现实文化,有些还是乡风民俗,但可以免俗,这可谓“择其善而从之”吗?

想到这,我再翻查“三人行”,想到“行者”、“独善其身”,这些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现代解释是:几个人同行,其他人各具优点和缺点,他们的优点我要学习,他们的缺点,我要自己注意,加以防范,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所以他们都可以做我的老师。换句最通常的话是:人人都有长处,我们都可以向他人学习。

以上可能引起的遗误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学习”,尤其在现代学生的观念中,是学习老师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如果这样看,这样从师学习,二人之间就可以发生的。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从“二人结构”和“三人结构”来做一些考虑呢?在我看来“二人结构”更是家庭意义的师生存在;“三人结构”隐喻了师生关系的社会存在。所以,“行知”,这里是有家里(家族)和社会“行事”的区分;“择善者而从之”,这里需考虑“善所发生的场所”,是家庭,还是社会。或真可以“独善其身”,这句话在怎样的看待中发生的,应是有个“恶的环境的逼压”,才可称“独善其身”吗?有些学生在家里行为乖巧,但在集体和公共场凸显狭隘的自我,不能“善”事;只能“小处”,不适“大处”;“学之不讲”,何以“独善其身”?

三人行,集中于“行”来看,可谓行事。孔子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至其老也,自叹不能行。这样看来,整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看似求师、向学之善心;实是“行-----”,行道者身,也就是在人伦日用之间做“所当行者”,在各种处境面前独善其身。而不仅是指,三人中,某一位有客观不变的善(善的知识和手段),或让我们师法古人,去向他人学习---善心、善习

学校,是文化有革沿。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形成教育之事。行知,也是陶先生独善其身的特定符号。“三人行”,关系多人社会结构,也密释着官本结构、家庭结构等各种所事,关乎与“行”;何为“必”有我师,也就是既便二人不善,也可“师”之,择其不善而改之,比如,当下“家教”日盛,更具民间传神色彩,但我还是不能理解家庭结构间实现的教育,是否可能超越学校教育的社会内涵,教师是否应该借用其职业身份的影响力来招揽家教活动;如若可能超越,想必再过几十年的中国,有钱人会请应考的几科教师来家授教即可了。针对来授教的学生的“小处”,或可以因材施教之原则虑之,丰富其知识、技能,但也是“二人行”间之善行和恩泽,长期事之而行,必成惯例,无碍于“三人行”吗?

一句“三人行……”传了几千年,可能不是孔子针对当下的教育所言(他也未必能想到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但字句的内核发人深省,本文之是个人的臆断,和原文或本意该如何无关,后人还会解读下去,免得权威当头以师者身份定论,快餐学生,接受各种讹传,全当在此胡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