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影 |

第三场《玛莲娜》--《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真爱伴我行。
寂桐:“当我还只是十三岁时,1941年春末的那一天,我初次见到了她...那一天,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战,而我,得到了生命里的第一辆脚踏车。”
她,撩著波浪状黑亮的秀发,穿著最时髦的短裙和丝袜,踏著充满情欲诱惑的高跟鞋,来到了西西里岛上宁静的阳光小镇。她的一举一动都引人瞩目、勾人遐想,她的一颦一笑都教男人心醉、女人羡妒。玛莲娜,像个女神一般,征服了这个海滨的天堂乐园。
亦唯:然而,透过雷纳多的眼,我们也看到了玛莲娜掉进了越来越黑暗的处境之中,她变成了寡妇,而在镇民们的眼中,她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祸水,带来了淫欲、嫉妒与忿怒,而一股夹杂著情欲与激愤的风暴,开始袭卷这个连战争都未曾侵扰的小镇。
玛莲娜一步步地沉沦,与父亲断绝了关系、被送上法院,更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这使得向来天真、不经世事的雷纳多,被迫面对这纯朴小镇中,人心的残暴无情,看著已经一无所有的玛莲娜,雷纳多竟鼓起了他所不曾有过的勇气,决定靠著他自己的力量,以一种教人难以料想的方式,来帮助玛莲娜走出生命的泥沼......
这部电影让我认识了世界上最美的女人--莫尼卡·贝努奇,所有的男人都会爱上她的,会爱上她的一切,你会赞叹上帝,赞叹他能创造出如此完美无缺的女人。
但玛莲娜的命运是悲惨的,男人得不到她,女人嫉妒她,当她堕落后,男人玩弄她,女人唾弃她,当她无助时,女人们当街殴打她、撕光她的衣服、剃光她的秀发,而男人们,只是看着。
寂桐:而全片从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孩眼中把整个事情讲出来,却让电影带有纯洁的、温暖的笔触。
如果将《海上钢琴师》故事的动机简单地表述成——一个陌生人走过来对你说他平凡一生里最重要的一件小事,你或许会出于窥探的心理耐心地听他说完一件与你无关的事情。那么最好不要把《玛莲娜》表达得那么简单——另一个人对你说,他的最爱是那个完美无瑕的女人,而他们之间仅仅是永远的心灵交流,甚至彼此间不会留下任何的片言只语。你还有兴趣听完这个故事的全部吗?这种发春梦的烂事太多,也太重复了。
在电影中选择这样的主题确实会让人觉得发腻,所以朱塞佩·托纳托雷在时间上打上时代的烙印,然后将一个国家的历史也顺便牵扯进来。
在《玛莲娜》的开始,一群刚刚发育的半熟少年看着美丽的玛莲娜从路的那头走到路的另一头,自己的情绪也很自然地回到过去的街道上,猛然见到一个美丽的身影,然后一头撞在路边的大树上,绝对以色诱人的开始。
为了检验是否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最爱,而这样的爱不会因为任何的变故而发生改变,托纳托雷让玛莲娜穿上了妓女的外衣,在美丽与心理承受力之间故意营造出巨大的落差。
但是少年雷纳多对玛莲娜的丈夫说:在这个小镇上,我是惟一了解她的人,她不是别人谈论中的那个样子,你是她的惟一的爱。在美的反面,嫉妒,自私,道貌岸然,丑陋的欲望逐渐地显现出来,在一种无声的指责里无处遁形,电影的矛头透过爱狠狠地扎在社会的心脏上。
此时此刻,托纳托雷为了电影情节搭建的框架随着一种不会变质的爱在电影中悄悄地消失了,恢复到一个简单,甚至是重复的关于爱的主题,看起来是那样的轻浮,但比起那些所谓的说教、道德、哲理要直接得多。*
亦唯: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3部电影——《天堂电影院》(又称星光伴我心),《海上钢琴师》(又称声光伴我飞),《玛莲娜》(又称真爱伴我行),我们可以将它们定义为“时空三部曲”或者是“寻找三部曲”更是导演托纳托雷自己的“回到三部曲”。导演运用了一种相同的叙事结构——回到。在《天堂电影院》里是多多回到童年的小镇,他回到电影的真实与自己似乎已经消逝的爱里;在《海上钢琴师》里是落魄的小号手回到曾经与“ 1900”相处的废弃轮船上,回到最贴近“人”的音乐里;在《玛莲娜》里是当玛莲娜跟随丈夫重新回到带给她耻辱的小镇,回到她存放在小镇上的对一个人的爱里。
回到并不是一个容易把握的主题。搞不好就变成自恋与孤僻。但如果你拿着过去的日记说再也不回忆了,过去的都不记得了,我害怕你在无人的角落里孤独地醒来。2007年的电影,记得住的是还没有让我们看到的东西,记不住的是那些追求形式,以为创新,飘渺地离开了现实的浮躁气息的电影。2006年的电影,大多数都睡得死沉死沉的,没有醒过来的勇气。而谁又可以带它回家?
结束曲:
亦唯:三场电影看完了,你是不是收获很多呢?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如果您对我们的节目有任何建议和要求,发送邮件到“影音港”影迷交流邮箱是:听电影的英文hearmovie@gmail.com。我们热忱期待您的来函。
了解电影,从这里开始!
播音:亦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