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弹子石在长江南岸,与朝天门隔江而望,上接野猫溪,下连王家沱,因水码头遂形成弹子石河街、弹子石正街、弹子石新街。
关于弹子石的来历,民间传闻,大禹治水归里,见涂山氏与巨石融为一体,长屹南滨江边。大禹伫立呼归石上,声声呼唤涂山氏,情呼恸天地,巨石应声开,石开子出,子名“启”,为夏启。是地,因得名“诞子石”。几经衍变,讹传为“弹子石”。史实所言,与之不同。弹子石江边,原有三尊巨形柱石,支撑着一圆形巨石,因其形似“弹子”,故名弹子石。后来,遭雷击爆毁,石虽不存,名却长留了下来。
宋明时期的弹子石,大多为荒山田土,清乾隆年间才形成码头。上世纪初,弹子石是江南有名的水码头,与黄葛渡、海棠溪、龙门浩、玄坛庙齐名,有南岸“五渡口”之称。

看见家家户户都挂出了香肠,你会感觉到浓浓的年味。



弹子石有精益、文德两所中学(现合并为重庆市第11中学)很有名。精益是加拿大人文幼章创办的,文德女中是由对面渝中打铁街迁来。大作家老舍、茅盾、田汉、安蛾、姚雪垠曾在文德讲学。音乐家李凌、诗人方殷在精益授过课。诗人沙鸥、足球名将严德俊、短跑名将陈家全,先后在这里读书。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也正是从这里走出的。

老作家姚益强先生曾在《弹子石的沧桑》一文中写道:“弹子石土地面积约有1.5平方公里,原来是沿江的丘陵坡地,一条石板路从江边顺坡而上,街道两侧分布着狭窄的、不规则的三十多条小巷民居……”

抗战时,大量下江人迁入弹子石,一条沿江岸向山坡呈梯形的长街形成了。人口猛增,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少,烟、赌、娼、盗,打架斗殴,酗酒闹事,时有发生。
老码头繁兴以来,军警袍哥在此活动频繁,码头上的袍哥组织有仁字协同心,义字永汉公,礼字福汉口三个堂口。国民党中央警官校设在窍角沱。中统南岸站站长张重业,住在弹子石长新街1号院,每天到七星街茶馆悠闲喝茶。


历经沧桑,弹子石正街连同这三十多条小巷变得苍老、衰败、孤寂了。老作家说:老街建筑,古色古香。若地方政府将其修旧还旧,辟为老街旅游区,南滨江边,岂不又一处风景呢?










弹丸之地的弹子石,堪称藏龙卧虎之地。且不说大商人、大富豪,也不说辛亥年间的革命党人。抗战时,茅盾、老舍一大批文化人在这里留下足迹。诗人沙鸥、足球名将严德俊、短跑冠军陈家全,新中国第一任女大使丁雪松在这里读过书。中国著名讽刺诗人余薇野居于此达二十余年。中国南极科考队长城站的副总工程师颜其德先生,生于斯长于斯,正是从窍角沱这个小码头走向世界大舞台的。弹子石,真有说不完的掌故,摆不完的老龙门阵呢!

而这一切,都将被一拆了之。






夕阳下的弹子石,让人感觉到一种愁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