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留芬酒家” 吃李庄白肉(组图)

(2009-11-27 12:23:07)
标签:

李庄白肉

红烧蹄膀

留芬酒家

魏特

旅游

分类: 古镇的背影

在“留芬酒家” <wbr>吃李庄白肉(组图)

 

 

    2009年3月25日中午,我与泸州的朋友彭卫,在李庄的"留芬酒家"吃饭。我所以选在这家店吃饭,是因为它座落在江边,视野开阔,店门前有很大一块坝子,坝子上有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艺术专业的一些女学生正在写生,我们可以一边喝酒一边打望。

    我让店家在店门外的坝子上安了张桌子,落坐后,在与店老板邱慧的攀谈中方才得知,这家店可是李庄首屈一指的名店,而且早在60多年前就是。现在这家店,是李庄镇政府去富顺县请温家回李庄开的(当年的留芬饭馆老板姓温,温家是富顺人,邱慧是温家的媳妇)。

    回重庆后,我沿着邱慧讲述的线索,查到了60多年前有关李庄“留芬饭馆”的许多往事……

 

    王世襄老先生,在其自选集《锦灰不成堆》中,有篇文章《李庄琐忆》,其中有个标题就是“留芬饭馆”(见《锦灰不成堆》第31页):

    “我曾去过四川中等城市如白沙、宜宾,饭馆大都采用同一规格。进门中间是通道,左侧从房顶吊悬一根木杠,有许多铁钩,挂着各色鸡、鸭、鱼、肉,好让顾客一进门便知道店中准备了什么原料。因当年没有冷冻设备,挂起来通风总比堆放着好,当然也先让苍蝇吃个饱。左边是炉灶,锅碗瓢勺摆满一案子,厨师如何颠炒,加什么调料,可以看个一清二楚。我进去要一个菜就等于上一次烹饪课。走过通道才有供客人坐下来吃饭的桌凳。

    留芬饭馆在李庄首屈一指。到了禹王宫的短短街,向左一拐,坐北朝南便是。但小得可怜,门面只有一间屋,东侧也有一根挂原料的木杠,室中只能摆一张方桌。炉灶必须设在后边一间了。往后走的通道里好像还有一张小桌,可供两人进餐。

    在李庄的两年中,我和同事们凑在一起,因个个阮囊羞涩,只去过两三次。吃过的菜有:‘大转弯’,就是红烧鸡翅、鸡腿,因形状弯屈而得名;夹沙肉,以猪肉夹豆沙,蒸得极烂,肥多于瘦,十分解馋;炒猪肝,用青蒜和醪糟作配料,十分鲜嫩;鱼香肉丝,觉得特别好吃,因抗战前北京饭馆似乎还没有这道菜,日寇投降后曾在四川住过的人大量返回家乡,鱼香肉丝才开始在各地流行。北京每个饭馆都有,不过吃起来,总觉得不如在留芬吃得那样,有说不出的特殊风味。可能不仅是所用调味原料有别,应该还有对半个世纪前的李庄生活的一丝眷念。”

    我不知王老先生的文章里为何没提起李庄白肉(那时还叫“裹脚肉”),是真的没吃(这不太可能),还是吃了忘了,我不得而知。

 

 

在“留芬酒家” <wbr>吃李庄白肉(组图)

 

    我们点了这几个菜,李庄白肉、河水豆花、虎皮青椒、清炒莴笋和豌豆洗手扎。碗里是李庄白酒。李庄有"三白"有名,白肉、白酒、白糕。

 

在“留芬酒家” <wbr>吃李庄白肉(组图)

 

      邱老板给我们演示白肉的吃法。

 

在“留芬酒家” <wbr>吃李庄白肉(组图)

 

    在重庆,我也吃了多年的白肉,可的确不知要这样卷起来蘸着调料吃。重庆的白肉也切不了这么大块,所以都是将调料浇到白肉上拌了吃,因此,重庆的白肉叫“蒜泥白肉”。

 

在“留芬酒家” <wbr>吃李庄白肉(组图)

 

    李庄白肉,是李庄一块叫得响的品牌。其菜以选料精,火候准、刀工绝、调料香为特色。以致有“到了李庄不吃李庄白内,等于没到李庄”这样一种说法。

    那肥瘦均匀,薄如纸片,似天上白云平铺堆砌盘中,看着心头就舒服惨了,令人食欲大振,垂涎欲滴。举箸,拈起一块比巴掌还大的白肉片,慢慢卷成筒,往那麻辣鲜香的佐料中一蘸,再送入口中,细细咀嚼,慢慢下咽。但觉肥而不腻,爽口化渣,那滋味和感觉只有吃了才知道。就连平时温柔矜持的婷婷女士,也挡不住这白肉的诱惑,而“大块吃肉”,在粉脸桃腮中透出阵阵豪气,吃过之后齿颊留香,经久不忘。

    民间流传李庄白肉因周武王起兵伐纣,起义各路人马将身首断开的妖狐苏妲己割片蘸上蒜泥分而食之演变而来。因其肉片薄而长,且用一支筷子裹而食之,名“裹脚肉”。抗日战争期间,在内迁李庄的文化人陶孟和建议下,“留芬”饭馆老板欣然接受建议,将“裹脚肉”改名为“李庄刀工蒜泥白肉”。

    在抗日战争期间,李庄接纳了万余躲避战乱的文化人。这些来自天南海北,众口难调的文化人们,就最推崇当时李庄一家名为“留芬”的饭馆。至今还健在的一些文化人只要一谈起“留芬”饭菜,依旧高兴得眉飞色舞,恋恋不忘。现居台湾的当年同大学子、中华大汉书艺协会会长,八十余岁的刘纬世先生写的十八首“忆李庄”诗,其中有一首便提到“留芬”。
     

    回忆当年在李庄,三餐勉强塞饥肠。
    留芬一顿打牙祭,数月还余饭菜香。


    还有一些与“留芬”饭馆结下不解之缘的洋教授们,魏特便是其中一位。

    魏特是波兰藉犹太人,其时受聘在同济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作教授。别看他是外国人,却对中国饭菜情有独钟,更是非常喜欢到“留芬”饭馆去品尝当家菜白肉、炒猪肝和红烧蹄膀。奈彼此语言不通,交流上有些困难。但聪明的“留芬”老板善解人意,一来二往,每当魏特进店,用手在自己大腿上拍上一拍时,温老板就心领神会,用悠扬洪亮的声音将菜名唱出:
   

     红——烧——蹄——膀——。


     当色、香、味、形俱佳的红烧蹄膀端上桌来,乐得魏特比划着大拇指“OK、OK”不停夸赞。温老板也笑眯眯地站在一旁,看到魏特津津有味地品尝红烧蹄膀,那神情活脱脱是一副自己的艺术品被人欣赏和夸赞的洋洋得意。时日与友谊俱进,温老板和魏特竟成至交好友,彼此三五几天不照面,心头还怪想哩。

    魏特还有一个喜食猪肝的嗜好。有时“留芬”店中的猪肝不够卖,温老板特意关照店伙计给魏特留上一块,好炒与他吃。

    后来魏特生病,难以治愈,竟在1946年初撒手西去。魏特死后,被埋葬在李庄附近一个小地名叫豆芽湾的地方。温老板为使这位异国孤魂在九泉下不感寞寂,特意备上李庄白肉、红烧蹄膀、炒猪肝等几个魏特生前爱吃的“留芬”名菜和一壶爱喝的李庄白酒,来到他的坟头前,将各色祭品一字排开后,温老板酹酒新冢,用中国人的悼念方式祭奠这位外国朋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