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中洛位于怒江傈傈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北部,距州政府所在地六库329公里,距贡山县城43公里。东邻迪庆州德钦县,南连捧当乡,西接与缅甸接囊的独龙江乡,北邻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全乡国土总面积823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是滇西北三大山脉即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与三江,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二形成倒“川”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区、怒江山北向南贯穿全境,东面为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明显的高山峡谷地貌。
乡政府驻地丙中洛坝子海拔1750米,是怒江峡谷深处难得一见的开阔台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四面环山,整个坝子被念瓦洛河和格马洛河分割成三大块,平坝周围的石崖多为羊脂玉岩,南为贡当神山,北为石门关,南北遥相呼应,形似“相约无期”的一对恋人。

丙中洛境内有国家级4A景点3个,怒江第一湾、石门关和丙中洛田园风光,省政府批准的一级景点2个,二级景点6个,三级景点3个。丙中洛呈不规则四边形,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峰嘎娃嘎普雪山5128米,终年积雪。最低海拔为与捧当乡交界处江面1430米。怒江从北部的秋那桶深谷进入丙中洛,从丙中洛南边一直到大拉,形成弯弯曲曲几道弯,最大的一道弯在坎桶被称为“怒江第一湾”。

怒江从北部的秋那桶深谷进入丙中洛,从丙中洛南边一直到大拉,形成弯弯曲曲几道弯,最大的一道弯在坎桶被称为“怒江第一湾”。


在丙中落台地北端,是一路夹江而行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两座绝壁从江边垂直而起,直冲云天,形成一道500多米高近200米宽的巨大石门,怒江从石门中喷涌而出,奔泻而下,当地人称它为南礼墙,又根据地形地貌,取了个很形象的名字-石门关,石门关不仅雄伟壮丽,粗犷凝重,还有许多动听的民间传说,而且是进出滇藏的必经之路。5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二六团的指战员就由此进入西藏,为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

丙中洛是一个多宗教并存且和谐相处的地方,有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原始宗教。丙中洛的喇嘛教与其他地方不同,例如,西藏的察隅县,信仰喇嘛教就不能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不能搞祭神打鬼活动,否则被认为是亵渎神灵是有罪的。而在丙中洛,信仰喇嘛教的可以到寺庙打鼓念经,还可以请巫师打鬼祭神。所以说这是一种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融为一体的民间宗教。

寺庙有普化寺、香巴拉宫遗址、重丁教堂、基督教堂和众多喇嘛寺庙。坐落在嘎娃嘎普雪山东南角的普化寺建于清朝道光四年即1825年,从普化寺的屋顶可以看清卡瓦卡布雪山的雄姿。


云似一座塔,塔象一朵云。

东风基督教堂。

丙中洛居住有藏怒、傈傈、独龙等少数民族,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奇特,民风存朴,多民族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平等互助、正直善良、热情好客,有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习惯。恍然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丙中洛各民族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服饰和节目。怒族农历2月8日的“桃花节”,主要是祈求神灵保佑;农历3月15日的“仙女节”,主要是女岩神祭。独龙族的“卡雀瓦节”,主要是以镖牛,跳芒锣舞的形式祭祀神灵,目前独龙族还有以前的纹面妇女。各民族语言、服饰、习俗等相互渗透,形成一道独特的建筑风景线。





恕族人家。

农家院落。






丙中洛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一个东西方宗教相互交融,多宗教和谐共存,有着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多民族、多文化和谐共存,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是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随着国家、省、州、县的不断加大投入和扶持,交通状况、食宿条件都不断完善。民风存朴、多民族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平等互助、正直善良、热情好客的丙中洛人民欢迎天下所有向往世外桃源的游客到丙中洛来,来体会都市生活及其他风景区无法体会到的人神共居,人间仙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