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劼人与《死水微澜》

(2023-11-22 17:10:00)
标签:

李劼人

死不微澜

现代文学

分类: 读书观影看展
李劼人与《死水微澜》

李劼人,成都本土作家,著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等长篇小说,其中,尤以《死水微澜》更享盛名。这其实是一部三部曲,反映辛亥革命爆发前的社会生活,从“死水微澜”到“暴风雨前”再到“大波”,从百姓生活着眼,直面社会,揭露本质,意义深远。

当年,电影电视都争相将《死水微澜》搬上银屏,邓幺姑、蔡大嫂、罗歪嘴、顾天成在我们这一代人口中已是耳熟能详的形象。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死水微澜》的故事发生地就在成都近郊的新都县天回镇,故事中的人物还说着我们无比亲切的成都方言,这便是这部作品更深得成都人喜爱甚于非成都人的原因。

成都市区有个文化休闲区“东门市井”,就建在李劼人故居“菱窠”旁边。因为参观了菱窠,便去网购了这本《李劼人画传》,对李劼人的生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李劼人与《死水微澜》

李劼人,原名李家祥,1891年6月20日生于四川成都市华阳县,这一年是清光绪十七年,正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动荡的多事之秋。李家也是湖广填四川的后人,家境一般。
1906年7月,在抚州府任职的父亲因劳累过度病亡,这一年,李劼人15岁。
1911年6月,李劼人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同志会。
1912年,中学毕业的李劼人在进步刊物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游园会》,第一次使用笔名李劼人,之后便正式启用李劼人这一名字。
1915年底,李劼人受聘为《四川群报》主笔,创作了大量的短评和小说。
1918年8月,李劼人受聘为《川报》社长兼总编辑。
1919年8月,李劼人接受“巴黎通讯社”李璜的邀请,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4年6月,李劼人回国,4年零10个月的留学生活,让李劼人对法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翻译了多部法国小说。
1925年,李劼人在国立成都大学任教,主编《民力报》及《新川报》文艺副刊。
1926年,李劼人创办四川第一家机制纸厂“嘉乐造纸厂”,结束了四川长期以来依赖沿海与国外进口供纸的历史。同时也发表了多部短篇小说及翻译法国小说。
1930年,因时局动荡,李劼人辞去教职,开设小餐馆“小雅”度日,一度在成都文化圈引起轩然大波。
1931年底,李劼人刚满4周岁的儿子被绑匪绑票,营救过程中结识了袍哥邝瞎子,这便是《死水微澜》中罗歪嘴的原型。
1933年6月,李劼人受船业巨头卢作孚之邀,到重庆出任民生实业公司民生机器厂厂长。
1935年5月,李劼人从民生机器厂辞职,返回成都,开始专事写作。
1935年至1937年,两年时间写完反映辛亥革命的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上中下卷)共160余万字。
1938年,“嘉乐造纸厂”改为“嘉乐制纸厂股份有限公司”,李劼人出任董事长。
1941年,因日本实行经济封锁,嘉乐公司从乐山迁往成都,在成都设总公司,在乐山、重庆两地设分公司,李劼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1943年,因股东意见分歧,身体不适的李劼人趁机辞去总经理一职。为躲避战乱,在成都东郊沙河堡菱角堰边买地筑了一座草顶房子,这便是“菱窠”的前身。在此潜心写作。
1950年,李劼人当选为成都文协常务理事,被任命为成都市第二副市长。
1952年,嘉乐纸厂实行公私合营,李劼人辞去担任了14年的董事长一职,脱离经营了27年的工厂。
1953年,李劼人当选为四川省第一届文联和作协副主席。
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打算再版李劼人的三部曲,李劼人决定重新修订。《死水微澜》改动较少,《暴风雨前》改写近三分之二,《大波》则完全重写。前两部分别于1955年和195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58年3月,《大波》第一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60年6月,《大波》第二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62年6月,《大波》第三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62年12月24日,李劼人因病去世,享年71岁。《大波》第四部未完成。

李劼人与《死水微澜》

李劼人与《死水微澜》

李劼人与《死水微澜》

纵观李劼人的一生,文商政三界涉猎,界界优秀。拿文化界人士的说法,李劼人被称为“中国的左拉”“东方的福楼拜”。传统的中国现代作家座次有“鲁郭茅巴老曹”之说,而李劼人小说作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隐蔽了,没有放到应有的高度。

看过《李劼人画传》,了解了李劼人的生平之后,我再度从书柜中翻出我于1999年购买的《死水微澜》一书,津津有味地再次仔细品读。

李劼人与《死水微澜》

再次读《死水微澜》,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从故事、人物到语言,都让我爱不释手。100多年的成都,100多年的天回镇,100多年的城镇与乡村生活,是那么栩栩如生,犹如就在眼前。女主从邓幺姑,到蔡大嫂,到罗歪嘴情妇,再到顾三奶奶,这其中的故事转承,生活变故,过渡得极其丝滑,无巧不成书地呈现一个完整而又合情合理的故事,让看书的我随着故事一路悲喜一路无奈。

最让人过瘾的是书中的成都方言,让书中人物嬉笑怒骂跃然纸上,活脱脱一副生动的市井百态。落后的社会现状,盛行的袍哥,懵懂的教民,闲适的城市新贵,催生的重重矛盾,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地道方言,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出来,展现了100多年前各色人等的真实生活,反映出在辛亥革命前夕各级民众的困顿迷茫。

我想,这就是文学的意义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