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备五都-秦汉时期的中国都市】(4)-邯郸:埒富王城

标签:
成都博物馆列备五都秦汉时期的中国都市邯郸埒富王城 |
分类: 读书观影看展 |
时间:2021年5月12日


邯郸,位于河北南端,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战国时,是赵国王都。进入汉代,邯郸发展成为华北政治、经济中心与手工业的重地,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繁荣,形成了以邯郸城为中心的城市群,号称“埒富之都”。




“阳信家”染器(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地点:成都博物馆


邯郸,位于河北南端,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战国时,是赵国王都。进入汉代,邯郸发展成为华北政治、经济中心与手工业的重地,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繁荣,形成了以邯郸城为中心的城市群,号称“埒富之都”。




“阳信家”染器(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陕西省咸阳市茂陵丛葬坑出土
茂陵博物馆
染器是一种食器,用于温热吃肉时所需的酱料。染杯中盛酱,染炉则满足煎的需要。
该器物由一炉和一耳杯组成。杯外侧刻:“阳信家,容一升半升,重十五两,第九,函池。”炉壁口沿外侧刻:“阳信家,重二斤七两,第十,函池。”

“阳信家”温手炉(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陕西省咸阳市茂陵丛葬坑出土
茂陵博物馆
青铜质温手炉平面呈椭圆形,上覆盖,蹄形四足,炉身、炉足分别锻制后用铆钉结合,底镂四组长条形孔。腹部向外伸出宽带形柄,柄端作桃形。盖面套一小环,镂饰杮蒂纹及S纹。盖沿、炉身及承盘分别刻有“阳信家铜温手炉盖”、“阳信家铜温手炉”、“阳信家温手炉承盘”。

“五年奉主买邯郸”铜盆、“五年奉主买邯郸”铜甑、“五年奉主买邯郸”铜釜
(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陕西省咸阳市茂陵丛葬坑出土
茂陵博物馆
铜盆、铜甑、铜釜,可组合成蒸食用具,三件均刻有“阳信家”的铭文。“阳信”系指汉武帝姐姐阳信长公主。“五年奉主买邯郸”则表明为阳信长公主家使用。

铜熏炉(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汉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

承盘雁足铜灯(东汉
25年-220年)
河北省邯郸市张庄桥汉墓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
灯柄为四爪张开的雁足,立于承盘中央,上段接三片变形花瓣托起一圆形灯盘,灯盘中央铸有小尖锥状烛插。这件铜灯造型精美,质地精良,设计巧妙,是上层贵族所用灯具。

青铜马(战国
公元前453年-公元前221年)
河北省邯郸市赵王陵二号墓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
该青铜马为低头后坐式立马,低头左倾,后足略蹲,尾打结下垂,嘴微张,以线条表示额脊鬃毛,造型生动形象,为先秦时罕见的立体圆雕马造型。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具有写实艺术风格的青铜马,比汉代有名的“马踏飞燕”还要早400年。

龙首把铜量(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河北省邯郸市车骑关汉墓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
该铜量造型为方舟形,直口,浅腹,外壁一侧置龙首长柄,龙首刻画细腻生动。出土的墓主应为西汉后期汉代赵国的一位赵王,这件铜量则是赵王生前拥有的一件精美铜器。

龟形铜灶(汉代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征集
邯郸市博物馆

双鱼纹铜洗(东汉
25年-220年)
河北省邯郸市张庄桥汉墓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

铁犁铧(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汉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炼铁业的兴起,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一次大的变革,铁制农具开始逐渐取代了木、石等材料的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到了汉代,铁农具的使用更加普遍。这件犁铧体型较大,可能是由数牛牵挽的开沟犁,说明西汉时期铁犁铧在该地区已得到普遍应用,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

千秋万岁瓦当(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西路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
早期瓦当为半圆形,战国及秦时期半圆形和圆形瓦当并存。早期纹饰主要为兽面纹,再是卷云纹,汉代出现了吉祥文字。秦汉时期的圆形瓦当属于高级建筑材料,此“千秋万岁”瓦当应为行宫、衙署、馆驿等高级建筑构件。

绿釉陶楼(汉代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河北省邯郸市张庄桥汉墓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

釉陶博山炉(东汉
25年-220年)
邯郸市博物馆

彩绘陶盆(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汉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

朱绘陶耳杯(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汉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

“邯亭”陶钵(汉代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河北省邯郸市东庄遗址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
底部有圆形“邯亭”戳印,字体为典型的秦篆。“邯亭”可能为“邯郸市亭”的简称,说明汉代邯郸的民营制陶业已经过市亭批准,有较为专业、规范的管理方式。

排水槽(战国
公元前453年-公元前221年)
河北省邯郸市赵王遗址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
陶制排水槽为邯郸战国都城赵王城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水槽断面呈凹字形,上端略宽,下端略窄,槽内有两顶鼻,可以多个连接组成坡道状水槽道。
赵王城城墙内侧呈台阶式上升结构,每升高1.5米至2米之间便形成一个略斜坡的台层,上面铺设板瓦和简瓦,这一设施称为铺瓦。城墙内侧每隔30米左右,便铺设一条陶制排水槽,用于排泄墙顶上的雨水。铺瓦与排水槽的建筑结构仅见于赵都邯郸故城,是赵国建筑的一大特点,在古代建筑史上也有着特殊意义。

展厅一角,成语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