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2022-11-09 16:45:00)
标签:

成都市郫都区

望丛祠

古蜀国

望帝杜宇

丛帝鳖灵

分类: 我行我走
时间:2021年4月18日
地点:成都市郫都区望丛祠

2020年12月18日,成都地铁“五线齐发”中,除了家门口的8号线,还有附近的6号线,6号线往西的终点便是郫都区的望丛祠。如此方便,自然是要弃车坐地铁去体验一回。

距离成都市区仅20余公里的望丛祠,在30年前去过一次,是工作后第一次参加单位的工会活动,记忆很深刻。30年后再去,人老珠黄不说,曾经简朴的大门早已旧貌换新颜,完全找不到记忆了。

望丛祠,是古蜀国望帝和丛帝的祀祠,是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凭吊蜀人先贤的最大的帝王灵冢。古蜀望帝杜宇教民务农,他在蜀地首创了按农事季节耕种的制度,被后代奉为农神。他的继任者丛帝鳖灵开凿玉垒开宝瓶口,是李冰之前岷江流域的最初治理者。原来两帝分祠,现在的望丛祠是公元5世纪南齐所建的望丛二帝合并祠。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望丛祠前新修的开阔广场上,分列着两组雕像,一组是:望帝杜宇教民务农。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另一组雕塑:丛帝鳖灵治理岷江水患。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广场一侧的长幅石刻:望帝躬耕和丛帝治水。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望丛祠大门,一祠两帝,一门两开。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这一处的景致三十年未变,还依稀有往日的记忆。
名匾的后面便是望帝丛帝纪念馆。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的纪念馆,小小纪念馆,尽览古蜀帝王功绩,下篇专属。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从涟漪园步入园中,贯穿全园的鳖灵湖映入眼帘。

穿过月门一池水,荷香月色相映辉。
古时园林今犹在,亭台楼阁水间窥。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湖中的藕香榭,正在举办书画展。

治水功高追夏禹:是称颂丛帝鳖灵的治水之功。
让贤德厚迈唐尧:是赞扬望帝杜宇让位给丛帝的贤德。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荷风亭:临风老柏堪迎雪,出水新荷不染泥。

等到荷香满湖,坐亭听风,该是何等惬意。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荷风亭里母女俩,你说我听扯家常。
三言两语话不多,絮叨之间现温馨。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闻不到荷香的日子,落叶与珠玉相伴。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一旁的书画展中,喜极这幅《忆往昔 品幸福》:幸福的老汉,漂亮的烟圈。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古蜀望帝陵,据史料记载,望帝杜宇死后,原葬在灌县(即都江堰)二王庙处,南朝齐明帝时,迁到郫邑。
清乾隆十三年,知县李馨对望帝陵加以修缮保护。
清道光十五年,修墓道,种松柏。
民国八年,四川督军熊克武为望帝陵树立陵碑,1969年被毁,现在这块为复制件。
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拨专款修陵道,砌基石,治理古柏虫害,扩建望丛祠。

公元前六世纪,蜀族由鱼凫时代逐步过渡到杜宇时代,建立了以农耕为业的古蜀国,都城设在郫邑,杜宇为早期蜀王,号望帝。他教民务农,开创和发展了蜀地的农业经济,为“天府之国”奠定了根基,被后世誉为“农业之神”和“开天府之师”。

望帝重用贤能,晚年将帝位禅让给治水功高的鳖灵,即丛帝开明,自己隐居西山,死后化为杜鹃。每年阳春三月,飞回蜀地,催农耕种,故蜀人有“闻鹃啼而思望帝”的动人传说。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望帝陵现存封土堆近椭圆形,状若丘山,高出地面约15米,长径约131.6米,短径约37米,周长约250米,是四川地区保存最大最古老的帝王陵。陵上古柏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植。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东歌台。

自公元5世纪建祠以来,人民自发于端午节这天去望丛祠“朝会”上香,以表达对望丛两帝的感激和崇拜。膜拜之余,一些喜唱山歌的农民自发地汇聚于祠内竞唱山歌,久而久之,形成一年一度的望丛赛歌会。

赛歌会之风隆盛于清代,流行于民国,至抗日战争初期而中断,1983年恢复望丛祠赛歌会,1984年,扩建望丛祠时,修建了东歌台。此后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大端阳)在此举办望丛赛歌会,望丛赛歌会也是汉民族唯一保留下来的赛歌形式。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古蜀丛帝陵,现存封土堆近圆形,状若丘山,高出地面约10米,长径约41米,短径约20米,周长约100米。比望帝陵规模小。陵上古柏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植,陵前立“古丛帝之陵”石碑为民国八年四川督军熊克武所立。

丛帝鳖灵(开明一世)是古蜀国继望帝之后,又一位贤明的蜀王。在望帝晚年时,岷江洪水泛滥,拜鳖灵为相,鳖灵凿玉垒,开宝瓶口,治理岷江流域有功,于是望帝将帝位禅让与鳖灵,是为丛帝。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望丛祠环境清幽,有亭有阁,绿树成荫。
夏天的鳖灵湖,更是荷香阵阵,让人流连忘返。

亭台楼阁,水榭歌台。
看雨听风,鱼翔浅底。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在此漫步,停停走走,舞一曲,歌一段,听涛拍栏,好似岁月在此静凝。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着汉服,立湖边,低眉浅吟,小小女子,倩影梦回。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白衣飘飘亭中坐,笑意盈盈棋不落。
任由法师随咔嚓,只把旧时淑女做。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听鹃楼,建于清光绪33年(1907年),为木结构歇山式,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上下两层,面阔三间。

2003年落架维修时,将听鹃楼和原老祠堂合二为一,组成四合院布局。现为郫都区望丛玉器博物馆。

蜀人将子规鸟称为杜鹃鸟,把山上春天开的第一种红花称为杜鹃花。
人们在子规园中建听鹃楼,在听鹃楼边种杜鹃花,听鹃啼,闻鹃香,意为纪念蜀人祖先望帝杜宇。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绕望丛祠一圈,穿过子规园,即回到望丛祠门口。

郫都望丛祠(1)-古蜀两帝共一祠

步行回到地铁口的街边,到一家面店解决午饭。坐下见店面墙上标识,觉得有趣。

点单麻辣度提示:无、微微、微、正常、超。(分得真细)
吃面攻略:一抄二拌三入口。(貌似有点幼儿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