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博观展】玉汝于成-潘玉良的艺术人生(8)-结语

标签:
成都博物馆玉汝于成潘玉良的艺术人生结语 |
分类: 读书观影看展 |
时间:2020年12月29日
“宋人最重写生,体会物情物理,传神写照,栩栩如生。元明以来,但从纸上讨生活,是以每况愈下,有清三百年而又无进者。今观玉良大家写其所豢猫,温婉如生,用笔用墨为国画正脉,尤可佩也。丙申五月既望,大千弟张爰题。”
1928年,潘玉良学成归国。其回国之初,绘画风格完全承袭西方艺术传统,在刘海粟等前辈的启发下,她开始寻求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通过临摹张大千等国画大师作品,潘玉良不断研究中国传统国画,走上探索中西融合的道路。在她担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期间,曾与张大千为同事。同为京剧迷的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几度合作绘画,并互赠作品。 张大千看到潘玉良刚完成的立轴《豢猫》图时,挥毫写下了五行题跋,高度评价潘玉良师承传统,称其为国画正脉。(注:张大千,原名正权,后改名“爰”)
纵观潘玉良的艺术生涯,虽博采众长,中国文化根脉却从未中断,始终为其创作之源泉。

《芍药》:1960年,131cm*63cm,纸本彩墨,安徽博物院藏。
此图的题跋为张大千所题。
张大千在此题跋中,以其年轻时写的种花诗来描述自己的情感。红芍药花开时,春天就要离去。张大千到法国与潘玉良相见时正值春末,在他即将回南美之际,借此题跋感叹相聚的美好与短暂,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该题跋体现了潘张二人深厚的情谊。

《墨竹图》:张大千,1961年,133cm*64cm,纸本水墨,安徽博物院藏。
1961年,张大千经巴黎去南美之际写该作品赠予潘玉良。

《百感图》:张大千,1956年,52cm*38cm,纸本设色,安徽博物院藏。
“南莺乱草如茵,正有观河面皱人。对此茫茫真百感,当时亲见海扬尘。春间写此,顷始成之,即呈吾家玉良大姊教正。丙申夏五,大千弟爰,同在巴黎,即日又有英伦之行。”
1956年5月,57岁的张大千第一次赴巴黎举办画展时,潘玉良多次请他到家叙旧。两人都萍踪国外多年,同样深深怀念祖国。因此张大千特意作此画赠予潘玉良,借画中人物寄托他们的希望和理想。

地点:成都博物馆

《芍药》:1960年,131cm*63cm,纸本彩墨,安徽博物院藏。

《墨竹图》:张大千,1961年,133cm*64cm,纸本水墨,安徽博物院藏。

《百感图》:张大千,1956年,52cm*38cm,纸本设色,安徽博物院藏。

【大家评语】:



后一篇: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