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2021-04-16 14:50:00)
标签:

四川成都

菱窠西路

东门市井

李劼人故居

菱窠

分类: 我行我走
时间:2020年11月15日
地点:四川成都-锦江区菱窠西路

东门市井是依李劼人故居而建,李劼人故居名“菱窠”,菱窠西路也是因此而得名。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菱窠是在原址重新修缮,免费参观。
门联:极尽四时之所乐,自成一家以立言。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图片来自网络:这是修建东门市井之前的菱窠,位于菱窠西路70号)

比较而言,我更喜欢以前的菱窠,矮墙独院,更接近真实,更具年代感。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菱窠,修建于1939年,因是依“菱角”堰塘而建,取名“菱窠”。
菱是一种生在池沼中,根扎在泥土里的草本植物,窠即鸟虫的巢。

李劼人自喻为“菱”,其寓意不言而喻。直到1962年去世,李劼人在此居住了23年。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菱窠内通往主楼的鲜花小道。

全园占地4.95亩,庭中有水有池有曲径,还有李劼人生前种植的许多花木。
当年种下的小树如今已成参天。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立于主楼前的李劼人汉白玉塑像,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于1986年所塑。
这年,刘开渠已82岁高龄,这也是刘先生生前在成都的最后一件雕塑杰作。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菱窠主楼原为一楼一底的悬山式草顶土木建筑,1959年改为瓦顶,木柱改成砖柱,1983年全面维修时,又恢复为木柱。

主楼的一楼是李劼人及家人居住的地方,二楼是藏书楼,未对外开放。
李劼人生前藏有大量书籍,他逝后由家人捐赠给国家。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这是一楼的客厅,房屋结构是1959年房屋大修后的格局。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李劼人的书房兼卧室。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李劼人夫人的卧室。李劼人的夫人杨叔捃(1899-1985),是李劼人外家间隔三代的堂表妹,一生默默无闻地支持着李劼人。

这些房内摆设都是按照李劼人1960时的生活原样布局,家具为1947年楠木制作。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这是主楼旁边的厢房,是李劼人亲属及帮佣居住的地方。

这是1985年在原址重建的,与原来的风格布局已有改变,这里已辟为临时展厅,展示李劼人的手稿复印件、收藏书画仿制品。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在主楼和厢房之间的角落是厨房。

这也是1985年在原址上新建的,面积比原建略小,但内部布局基本与1960年李劼人生活时一致,厨房物件也非原件。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但院中的这口井,是1940年李劼人请人打下的。

在1962年李劼人去世后,他夫人便将故居菱窠捐赠给国家。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弯弯曲径通往院角的一座亭子。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雅游亭,好清雅的名字,亭中有一个大树根,权当茶几。
新得园林栽树法,喜闻子弟读书声。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绕到院子另一侧穿过长廊,廊上书: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参观李劼人生平事迹展。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门联为四川文化名人流沙河题:
文如其人先生才算真善美,言必有物后学免操假大空。

马识途曾盛赞李劼人为“一代文哲”。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李劼人(1891-1962),原名李家祥,劼人是笔名。生于四川成都,是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著有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册)。

1891年6月20日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
1911年参加四川保路同志会,并经历了辛亥革命全过程。
1912年开始创作小说,发表处女作《游园会》。
1919年赴法国留学。
1921起致力于法国文学研究与翻译。
1924年回国,先任《川报》主编,后任教于成都大学。
1926年发表短篇小说《编辑室的风波》。
1930年因不满军阀政客对大学教育的蹂躏,辞去教职,回家开饭馆。
1933年举家迁往重庆,出任重庆民生机器修理厂厂长,由文学教育转向实业救国。
1935年辞职回成都,出版长篇小说《死水微澜》。出任乐山嘉乐纸厂董事长。
1936年出版长篇小说《暴风雨前》。
1937年出版长篇小说《大波》上、中、下三册。原计划中的第四册因抗战而中断。
1939年为躲避日机轰炸,李劼人从城内疏散到郊外沙河堡乡间,在一菱角堰塘边修建了泥墙草屋的栖身之所,题名“菱窠”。
1943年辞去纸厂职务回成都,重新从事翻译工作。
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好人家》。
1947年在《新民报》连载长篇小说《天魔舞》,历时281天,可惜未载完。
1950年成都解放后从政,先后任成都市副市长、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作协副主席等职务。
1962年12月24日,因病去世。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1939初建时的菱窠,泥墙草屋。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1988年的菱窠主楼。

【四川成都】东门市井(2)-菱窠,李劼人故居

1999年修缮过的菱窠。

我们熟知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是以成都天回镇为场景,讲述了辛丑条约签订前后四川普通民众的故事。它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先后被改编成话剧、电视连续剧以及电影,反响强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酒醉的电影
后一篇:忆当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