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孝泉古镇(1)-中国德孝城,涌泉跃鲤的故乡

标签:
四川德阳旌阳区孝泉镇中国德孝城涌泉跃鲤安安送米 |
分类: 我行我走 |
时间:2020年10月25日

进入孝泉古镇,在阳安大道旁便见到一座“中国德孝城”的牌坊。

牌坊的里面题有“天下第一孝”。

牌坊旁边便是中国德孝城的广场,广场上的雕塑,底座书有“纯德至孝”字样。

中国德孝城,是为了弘扬德孝文化,于1996年筹资3700多万元,集中修建的一座仿古式建筑群,占地150亩。



无一例外,今天的德孝城,以茶养史,既是莫法,也是无奈。

姜公坟内与德孝城相通,外有独立的一道小门。


一门三孝的姜家,赋予孝泉镇浓厚的德孝文化,代代相传。



“涌泉跃鲤”和“安安送米”的故事,绘画上墙,将孝德文化传与后世。


孝泉井,孝媳庞氏的行为感动神灵,赐泉跃鱼,并将此泉称作“孝泉”。
地点:四川德阳-旌阳区孝泉镇
德阳孝泉古镇,汉代叫汛乡,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之“涌泉跃鲤”中东汉大孝子姜诗的故乡,后因“一门三孝”、“孝感天下、清泉满地”而得名“孝泉”。
1996年,孝泉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进入孝泉古镇,在阳安大道旁便见到一座“中国德孝城”的牌坊。

牌坊的里面题有“天下第一孝”。

牌坊旁边便是中国德孝城的广场,广场上的雕塑,底座书有“纯德至孝”字样。

中国德孝城,是为了弘扬德孝文化,于1996年筹资3700多万元,集中修建的一座仿古式建筑群,占地150亩。

东汉年间,汛乡(即今天的孝泉镇)住着姜诗一家,姜诗在江阳(今泸州)为官,因听说家乡的临江之水可治母亲的眼病,便辞官背母千里回乡,其妻庞三春每天从七八里外的临江挑水为婆婆洗眼。婆婆喜欢吃鱼,夫妇俩便日日烹鱼让婆婆享用。后来婆婆听信谗言百般刁难庞氏,还逼迫姜诗休妻。庞氏尽管饱受委曲,寄身白衣庵,每天拾柴为生,还买鱼托邻居送给婆婆。
庞氏的儿子安安,受父母影响也懂孝道,每天从上学口粮中抓出一把米,积捧成袋,送与母亲,还代母亲挑水为奶奶洗眼,不慎溺水身亡。
姜诗一家的孝行感动了神灵,房舍旁边突然冒出一泉,每天跃出一对鲤鱼供庞氏孝敬婆婆。
这便是我国历史上二十四孝之一“涌泉跃鲤”的来历,也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一门三孝的经典名剧“安安送米”的故事原型。
姜公坟即是“一门三孝”的姜氏祖孙三代的坟墓,始建于东汉中期(公元102年),历代各朝都有修缮。古有“培墓建池”一说,里面的放生池即是清同治十年,德阳知县何庆恩主持修建。
1966年,姜公坟被毁。1990年重新修复,意为将“孝子、孝媳、孝孙”的美德传承天下。


无一例外,今天的德孝城,以茶养史,既是莫法,也是无奈。

姜公坟内与德孝城相通,外有独立的一道小门。


一门三孝的姜家,赋予孝泉镇浓厚的德孝文化,代代相传。



“涌泉跃鲤”和“安安送米”的故事,绘画上墙,将孝德文化传与后世。


孝泉井,孝媳庞氏的行为感动神灵,赐泉跃鱼,并将此泉称作“孝泉”。
不管这个故事有多少真实,又有多少传说,但孝敬父母,感天动地,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民族之魂。后世借典建祠,无非是想将国之精髓发扬光大,不负先祖的殷切厚望和谆谆教诲。
1996年至今,为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孝泉镇已连续24届开展评选孝子、孝媳及好公婆活动,每年10对共240对。还实行动态管理,不合格的予以取缔。在年度召开的表彰大会上,还要对不尊老敬老的个别人进行批评教育。用实际行动敦促传承这一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