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邛崃】临邛古城之大北街,丝丝古迹

标签:
四川邛崃临邛古城大北街旅游 |
分类: 我行我走 |
时间:2020年9月20日

从一座城门进去,城门口聚集了一些商贩,有点煞风景。

何以叫“邛州”?没查到相关资料,知者请告知,谢过。

驻守在城门口一侧的雄狮。

穿过城门即是大北街。在此处摆摊,应该禁止,县城那么大,不缺这个地儿,维护古物与发展经济并不冲突。


回望古城门,可惜登楼通道关闭,不然可以高处俯瞰大北街。


大北街两旁多为两层小楼,多是明清时期建造的川西民居。


大北街人车混行,现代商铺众多,衣服鞋帽、吃食杂铺不等。



古朴的门板,在此静静地立了许多年,忆着旧,闻着新,新旧交融,充满了岁月的痕迹。

卤肉店门口的两只油鹅,充满仪式感,再也无法向天歌了。

认真做着糖油果子的大爷,一副富足的神情,很感染人。

而这位守着毛线铺的大爷,似乎并不如意,心里有什么拧巴事?正绷着呢。

这位大叔,闲着,抽着烟,跟邻居有句没句地搭话。

小不点儿,蹿进蹿出,我一拍,他就跑,非常不配合,无法拍到他的精彩瞬间,但门缝里的梅,还是让我舍不得这张照片。

这张大北街路口的片片,是返回时拍的,集中放在这里。
地点:四川成都-邛崃市区
临邛古城就在邛崃市区,昨晚我们就选择在古城附近入住。今天决定先去市区内的临邛古城,再去市区外的夹关古镇。
临邛古城,巴蜀四大古城之一,是古丝绸之路西出成都的第一城,也是四川省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公元前311年,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素有“临邛自古称繁庶,天府南来第一州”的美誉。
而现在遗存下来的古城遗迹,大多集中在大北街,长510米,宽9米,曾是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入城的必经之道,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酒肆茶馆众多。

从一座城门进去,城门口聚集了一些商贩,有点煞风景。

何以叫“邛州”?没查到相关资料,知者请告知,谢过。

驻守在城门口一侧的雄狮。

穿过城门即是大北街。在此处摆摊,应该禁止,县城那么大,不缺这个地儿,维护古物与发展经济并不冲突。


回望古城门,可惜登楼通道关闭,不然可以高处俯瞰大北街。


大北街两旁多为两层小楼,多是明清时期建造的川西民居。


大北街人车混行,现代商铺众多,衣服鞋帽、吃食杂铺不等。
我的第一感觉是乱,有点小失望。想护古,又想融新,结果几不像。


这家叫小楼坊的饭店,已经关门歇业,门口成了停车场。

但此处,曾是鼎鼎有名、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家大院。可惜了。

大北街中段,还遗留着一个老戏台,但戏台的前面两侧,堆放得乱七八糟,实在是大煞风景。


这家叫小楼坊的饭店,已经关门歇业,门口成了停车场。

但此处,曾是鼎鼎有名、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家大院。可惜了。

大北街中段,还遗留着一个老戏台,但戏台的前面两侧,堆放得乱七八糟,实在是大煞风景。
细看,老戏台的对联很有意思:
古城巷、季巷子、余家院等等,拍了一部分,规模有大有小,巷子有深有浅,门楼的装饰也有繁有简。

这个小阁楼有点意思,这个店名“十三刀”,厉害呢!

这个门楼有点规模,过去一定是个殷实人家。正在纳闷第一个字怎么认时,这位穿红格子衬衣的婆婆慢慢走出来,告诉我们是“红门楼”,她就住在里面。

邛崃市博物馆,已闭馆搬迁。

挂在檐下的“金”字招牌,旧时的屋檐,今日的首饰店。

陈氏棉行,难得见到现场弹棉花。



这个小阁楼有点意思,这个店名“十三刀”,厉害呢!

这个门楼有点规模,过去一定是个殷实人家。正在纳闷第一个字怎么认时,这位穿红格子衬衣的婆婆慢慢走出来,告诉我们是“红门楼”,她就住在里面。

邛崃市博物馆,已闭馆搬迁。

挂在檐下的“金”字招牌,旧时的屋檐,今日的首饰店。

陈氏棉行,难得见到现场弹棉花。


孝子锅魁店,门口摆的却是油饼油糕,兴许今天的锅魁卖完了。
门板上的双鱼店饰,好喜欢。



古朴的门板,在此静静地立了许多年,忆着旧,闻着新,新旧交融,充满了岁月的痕迹。

卤肉店门口的两只油鹅,充满仪式感,再也无法向天歌了。

认真做着糖油果子的大爷,一副富足的神情,很感染人。

而这位守着毛线铺的大爷,似乎并不如意,心里有什么拧巴事?正绷着呢。

这位大叔,闲着,抽着烟,跟邻居有句没句地搭话。

小不点儿,蹿进蹿出,我一拍,他就跑,非常不配合,无法拍到他的精彩瞬间,但门缝里的梅,还是让我舍不得这张照片。

这张大北街路口的片片,是返回时拍的,集中放在这里。
这个烤炉,是第一次见呢。

放进洞里,可烤红薯,也可烤玉米,烤好放在上面盘里、放在支架上,都可保温。

放进洞里,可烤红薯,也可烤玉米,烤好放在上面盘里、放在支架上,都可保温。
在这个角度看大北街,杂乱的印象更加形象,小小失望,不是没来由。
著名的临邛古城,维护得不够好,可惜了,浪费了这个可贵的资源。
前一篇:【发现】(9)-晒太阳的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