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认识真实的司徒雷登

标签:
司徒雷登传教士校长大使燕京大学 |
分类: 读书观影看展 |

突然之间对民国的历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也许是从《宋美龄大传》开始,亦或许是更早的严幼韵《109个春天的故事》、凌淑华的《古韵》开始的吧,还有单田芳讲述张作霖的评书《乱世枭雄》。那里有一长段我不了解的历史,也便有许多我不知道的大小人物,或许举足轻重,或许重于泰山。
而曾经的燕京大学,曾经的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又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呢?他跟毛主席1949年8月那篇著名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又有怎样的渊源呢?带着好奇,我走进了郝平著、名为《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这本书。
先从司徒雷登的父母说起。司徒雷登的父亲约翰.林顿.司徒于1868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1913年在杭州病故,葬在杭州,在中国生活了46年。母亲玛丽.霍顿1874与父亲结婚度完蜜月便来到中国杭州,1924年以83岁高龄去世,葬在杭州父亲的墓旁,在中国居住了50年。司徒雷登的妻子艾琳.罗德.司徒也在中国生活了22年,1926年48岁时病故,葬在燕京大学公墓里。
从1868年司徒雷登的父亲来中国,到司徒雷登1949年离开中国,司徒家族的足迹跨越太平洋,从美国到中国,时间长达81年。在此期间,司徒家族有四个亲人的尸骨埋在中国,除了司徒雷登的父母、妻子,还有他的弟弟。
司徒雷登于1876年6月24日生于中国杭州,杭州就好似司徒雷登的第二故乡。
1887年,11岁的司徒雷登回美国求学。
1904年11月7日,28岁时与艾琳结婚,跟父母当年一样,度完蜜月即返回中国杭州。
1906年,司徒雷登的独生子约翰在杭州出生。
1908年,司徒雷登在金陵神学院执教,在南京呆了11年。
1912年4月起,司徒雷登担任美联社特邀记者半年,撰写了大量有关辛亥革命的报道,这段当记者的短暂经历使他对中国的政局发生了深厚的兴趣,成为他涉足中国政坛的开端。
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教会学校燕京大学校长一职。在中国办学33年的燕京大学,直到1952年因高等院校调整被一分为八,从此,曾经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齐名的燕京大学成为历史。
1941年12月9日,司徒雷登被日军逮捕入狱,囚禁达三年零八个月之久,直到1945年8月17日获释。
1946年7月15日,70岁的司徒雷登受马歇尔举荐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同时辞去燕京大学校长职务,正式参与国共谈判。
1949年8月2日,司徒雷登乘专机离开中国返回美国。
1949年8月5日,司徒雷登在抵达珍珠港的当天,美国发表《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随后,毛主席发表著名文章《别了,司徒雷登》。
1949年11月,司徒雷登因严重脑血栓中风,从此开始13年的晚年病榻生涯。
1952年11月,76岁的司徒雷登辞去驻华大使职务,同时意味着失去生活来源(因长期在华工作,没有在美服务,无法领到养老金)。最后由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会理事会每月发放600美元的生活费,才得以度日。
1962年9月19日,因心脏病突发,司徒雷登以86岁高龄在华盛顿医院去世。
1988年,在傅泾波的努力下,司徒雷登终于达成遗愿,将骨灰安葬在曾经的燕大校园现北大临湖轩妻子的墓旁;
将1946年周恩来送予他的明代五彩瓷花瓶送回中国,存放在南京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

纵观司徒雷登的一生,从1876年在中国出生,到1949年离开中国,除去中途回美国读书的17年,司徒雷登在中国整整生活了56年,是司徒家族中在中国呆时间最长的一位(司徒雷登的回忆录《在华五十年》已经购得,正准备看)。
从传教士到教育家再到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人生跨越了多个领域,无疑他的传教生涯无懈可击,他在教育界的卓越贡献也是有目共睹,但他的从政生涯却给自己的圆满人生打了一个极其不完美的折扣。他在自己70岁高龄接受马歇尔的赏识出任驻华大使的时候,或许压根儿没想到自己的晚景会如此凄凉。
确切地讲,司徒雷登是个崇高的教育践行者,燕京大学在他的手里,从零开始,建成与清华、北大齐名的一流大学,具有众多高水平的师资,培养了众多高水平的学子,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在学界德高望重。他办学的过程,是如此艰辛,如此劳心劳力,但他是真心热爱教育事业,全身心倾注其中,真希望他就此打住,慎行前往政zhi那汪泥潭,留得一世英名多好!
政zhi太复杂,司徒雷登本人也是一个矛盾综合体,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或许是他太善良,不适合在政坛摸爬滚打,那不是他展示自己的最好平台。试想,一个三维空间,相互对立相互牵制,想要面面俱到,方方和谐,那可能吗?结局是,司徒雷登三方不对付,三方不讨好,最终黯然神伤,跌下神坛。
留待后世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