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回顾】《上海一家人》,难忘李羚的满目水灵

标签:
精品回顾〈上海上家人〉李莉李羚 |
分类: 读书观影看展 |

不知是不是年龄的关系,这段时间突然很怀旧,想看过去的电视剧,在年轻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电视剧,比如李羚演的《上海一家人》。曾经让我难舍难分,二十多年过去了,再看,依然如痴如醉。
导演李莉是个女的,在影视圈的名气不是很大,还没达到如雷贯耳的程度,但一部《上海一家人》足以让人对她肃然起敬。
故事从李若男小时候随父亲到上海谋生开始,饰演李若男小时候的朱晨迪,真是绝了,无论形象还是表演都很上乘,那简直就是无痕再现。可以说是开篇最出彩的一个角色。
开头用了几集的篇幅叙述李若男小时候的际遇,拉黄包车的父亲去世,寄居在巧珍妈妈家,跟阿祥哥、黑皮哥、卷毛哥的儿时情谊,把底层人的艰难、勤劳、善良,以及小若男的乖巧、灵动、隐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若男的性格形成及故事发展作了非常扎实的铺垫。

人生不易,历尽坎坷,若男从不抱怨。忍受师傅的古怪,学会裁缝的手艺,从头做起,自力更生。终生感恩,兼顾全家,并视作己任。
也许有人会说,她的性格塑造得太完美了,事事先考虑他人,宁可一次又一次地委屈自己。这个时候,就觉得小时候稍嫌过长的铺垫篇幅有多么重要了!在她无处容身的时候,是巧珍妈妈一家收留了她,她用一生的长度来感恩,又不仅仅单纯是感恩,这种情意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但这种完美中,稍嫌不足的是阿详这个角色。小时候,阿详和若男情同兄妹,非常要好自不必说。但长大之后,饰演阿详的谢园,形象设计有些违和,和若男的情感发展也有些牵强,有点非要把两个人凑在一起的感觉。
最后因为奶奶的刻意拆散,以及金桂花的蓄意接近,阿详和若男最终未能走到一起。这条线是《上海一家人》稍嫌败笔的地方。
黑皮哥,小时候那个仗义的小丐帮头头,对若男一往情深,终其一生。小时离别,多年之后,再度相见,若男一声惊喜的“黑皮哥——”,将这份浓浓的儿时情谊,撒得满屏满眼。李羚的表演,让你不得不服。我想,除了她,再没有第二人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但我不明白的是,若男为什么一直拒绝黑皮?数次拒绝!其实,黑皮对若男的爱,从头到尾,一直在,从不曾撤离,就像一把无形的伞,时时处处保护着她。其实,最适合若男的,非黑皮莫属。也许,世间最美的情感,都是需要距离来陪衬吧。
卷毛哥,那个风趣幽默的小机灵鬼儿,若男心中最心仪的男人,两人多年后的再度重逢,同样一声惊喜的“卷毛哥——”,我们看到的是不同于叫黑皮哥的表情和眼神,多了一种叫含情脉脉的东西。你敢说,你不服李羚吗?这两处的定格,让人终生难忘。
可是,命运就是那么捉弄人,两个相爱的人,为什么不能在一起?因为事业?因为革命尚未成功?这是最让人无语的理由了!除了一声叹息,还能怎样?
这个叫何志伟的男人,最终走进了若男的生活。但是,他却满腹歪理,完全没有承载若男的能力,有的只是折磨,实在是幼稚。苦了若男了!再次一声叹息,再次感叹命运的无奈!
剧中的巧珍妈妈,是除若男之外,另一个让人敬佩的角色。可以说,她是支撑一大家人的精神支柱,她善良、勤劳、隐忍,她是串起一地散落珠子的渔线,虽然有时有点软弱,而这种软弱也是生活的真实,她身上的闪光点足以盖过她这些不足。曹翠芬的表演也非常质朴到位,可圈可点。
童先生,是若男的启蒙老师,教她知识,教她做人的道理,更是若男一生的良师益友,这份情意实在是难能可贵!
陈奇饰演的奶奶,算是为该剧锦上添花了!虽然她嫌若男命硬,生生拆散了若男和阿详的因缘,但奶奶真实可爱,她就是旧时家长的隔空再现,她掌控着家庭的命脉,她护犊子,尽管有点自私,但她目的简单,就是护犊子。但是爱憎分明,心里敞亮。
这个叫金桂花的女人,染房铺掌柜之女,实为执行掌柜,能力有,但更多的是自私,而且脸皮厚,心机重。吴冕的表演有点过,这个角色的设计不是很服帖。
她蓄意在眼皮底下抢走了阿详,间接害死了阿详,追求自己的幸福抛下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是不是应该万夫所指?可若男忍了,还为她抚养儿子,表面上还无恨无怨。是不是把若男塑造得过于完美善良、太没个性了?反正我觉得是。
在网红脸小鲜肉当道、虚情假意充斥银屏的今天,连续剧很难再有魅力将人吸引到人设的故事中去,但过去二十多年的《上海一家人》,却依然让人看后念念不忘,难忘一家人的故事,难忘若男那双水灵灵的眼睛,难忘她的忧郁愁肠。更想知道,片尾闪
现的卷毛哥,真的是卷毛哥吗?还能有后续吗?
我想,这就是一部戏的魅力所在!

附《上海一家人》片尾曲《相信那一天》歌词(韦唯演唱):
1.要生存,先把泪擦干,走过去,前面是个天。从来女子做大事,九苦一分甜。唱上一曲行路难,难在上海滩。千折百转,机会一闪,细思量,没有过不去的关。
2.要生存,先把泪擦干,走过去,前面是个天。埋我痴情,终非我所愿。只等到那一天,要把全部奉献。夜深路远,有苦自承担。晨风起,太阳升,看到你双肩。总相信,那一天,会为我来临,就与你,再一次地欢笑同行。
前一篇:靓绝五台山——致蓝洁瑛
后一篇: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