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艾观察 : 空头最后一分钟不忘疯狂砸盘,呼吁管理层彻查!

(2013-12-20 15:57:13)
标签:

股票

分类: 旁征博拿
证监会会去查吗?个人对策? 
 

老艾观察 <wbr>: <wbr>空头最后一分钟不忘疯狂砸盘,呼吁管理层彻查!老艾观察 空头最后一分钟不忘疯狂砸盘,呼吁管理层彻查!

沪指九连跌,破2100点!深指失守8000点,创四个月新低!

  主力最后一分钟还不忘砸盘,建设银行(3.96,-0.26,-6.16%)中信银行(3.58,-0.34,-8.67%)包钢稀土(21.74,-2.28,-9.49%)长城汽车(38.26,-3.10,-7.50%)中海油服(20.44,-1.99,-8.87%)三一重工(6.30,-0.50,-7.35%)尾盘一度被砸跌停!深成指在最后集合竞价阶段,从跌1.71%被直线砸到跌2.22%,以全天最低点收盘!万科、平安银行(11.91,-0.59,-4.72%)格力电器(30.50,-1.81,-5.60%)五粮液(15.20,-0.71,-4.46%)广发证券(12.18,-0.54,-4.25%)均成砸盘工具!

  空头在连续肆虐之下,并没有停下做空的脚步,反而在周五期指结算日继续大肆砸盘,使市场人气跌至冰点,三中全会以来的上涨全部化为乌有,好不容易恢复的市场信心再度崩溃,这完全是在和中央唱对台戏!

  而所谓的利空只有两个,且完全站不住脚。

  一是钱荒问题,央行已经正式表态,已运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调节市场流动性,如必要,将据财政支出进度情况,继续向符合条件金融机构 通过SLO提供流动性支持。而且央行首次选择在盘后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发布,先于央行网站公布,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说明央行维护市场稳定的意图明显,绝 不会允许钱荒再度冲击市场。

  二是美国消减QE,市场担心资金回流美国,但我们应该冷静的看待这个事,美国消减QE对中国的影响很小,中国自己印的钱已经够多了,从美国流进 来的能有多少?再加上中国利率高企,资金留在中国更有利可图,为何一定要回流美国呢!更何况我国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在美国有巨额国债,随时可以回流国内补 充流动性。

  那为何空头还敢大举肆虐砸盘,在期指和融券市场上获取暴利?

  一是A股已经形成了在期指结算前下跌的惯性,由于市场连续走熊市,市场心态很脆弱,加之对于期指空头的神秘包装,使得市场很容易形成恐慌性下跌,形成多杀多局面。做空要比做多更加容易,获利更快。

  二是交易机制极不合理,机构可以在期指、融券、ETF同时操作,实现了事实上的T+0,很容易实现跨市场套利,加之权重股多掌握在机构手里,操 纵几只权重股便可操纵期指,从而影响大盘和整个A股市场,获取暴利。而散户却无能为力,无法通过期指和融券做空来对冲风险,因为他们既无资金实力,也无专 业知识,只能成为待宰的羔羊!

  而从主板和创业板的对比来看,这一本质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创业板缺乏权重股,也少有融券标的,所以空头难以在创业板上做空获利。所以尽管创业在IPO重启、高估值、前期涨幅巨大等所谓利空压制下, 走势却远远强于主板。本周沪深股指均大跌超5%,创业板却跌幅不到2%,这种抗跌的强势表现,正缘于创业板没有做空手段,机构无法通过做空获利。

  银行、地产靠不住,纷纷破位下行,期望风格转换,一头冲进蓝筹的资金傻眼了。今天期指结算,权重股借“钱荒”再遭利用。放眼市场,唯有创业板受 影响最小,由于不是权重股,至少不会被期指空头利用。同时,创业板多为“新兴产业+民企+轻资产+现金流充沛”,不靠银行不靠政策,新经济完胜传统行业, 资金已醒悟,未来还只能是创业板的天下。

  我们看到,无论是三中全会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指引精神,还是近期优先股政策的出台,管理层呵护市场的意图十分明显,通过资本市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也非常清晰。

  特别是上周出台的优先股政策,说明管理层将股市发展的希望寄托在蓝筹股身上,也长期号召大家投资蓝筹股,但近期蓝筹权重股的表现极其让人失望,正是它们的一路下跌,才导致了股指的节节败退,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老艾呼吁管理层彻查近期的做空资金,清查他们在期指、A股、融券及ETF上的账户,如果发现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行为,立即予以法办!

  同时要改革目前的交易制度,限制做空行为,防止主力利用资金优势操纵市场。解决期指和A股现货市场的不对等地位,实施T+0交易制度,还散户以公平交易的权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