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中年,由于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安分,折腾着生活,折腾着工作;有时怨这怨那,说到底,真正定主意的毕竟是自己,一直不去承认而已。所有的偶然,其实都是根子里的必然;而正是那份必然才制造了一个一个看似的偶然。
要真正地了解自己很难,或者说了解了自己要承认很难,特别是承认自己的人性之短处更难。我一直自认思想纯净,积极进取。却分明忽略了自己功利的一面,所谓的积极进取背后其实一直所求的是拥有一份世俗的安逸;而如今,当所求和最初所想背道而驰时,才有了一声声的怨意;因因果果,所有的选择都相关相联,不如去相信,这样的安排自有道理所在。
人生旅程过半,也是时候有个回望了,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种,从低到高,分别为:生存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还有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他认为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对照一下,现在,我应当是处于哪个阶段?
我的追求“功利”之路当是分明显示了我有渴求“尊重”的需求;只是世俗的眼光局限之下,一心向外;却忽略了“尊重”自己内心安宁的需求。
不管我所谓“尊重”的需求有没有实现,而离那个“无私忘我”的“自我实现的需求”真的有着太远的距离;虽然,大言不惭说一句,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我还真的有这样的想法——比如去支教,比如去贫困山区办学,比如资助一些底层的孩子……但总最后屈服了生活的现实,最根本的还是难于克服内心深处的一点私心吧。那么,且让我走向“求知”之路吧,之所以在“求知”两字上打了引号,只是不想再有“功利的求知”,只是为了心灵,读自己想读的书,写自己想写的“字”,再不尊重自己内心所求,就老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