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
(2008-10-25 17:28:33)
标签:
杂谈 |
一个早夭的生命,到昨天算是魂归落定。
穿着孝衣的亲戚按着乡下的风俗招走了他的魂。
我有点唯心,宁愿这样相信。
生前不识得他,或者见过但因不识也似不见。
还记得事发后,匆匆和其他老师和学生一起赶向医院,已不能看得他的脸,在急救室外只依稀看得见垂着的青白的臂、手和因抢救而必需裸露着的部分胸腹。
惨白的灯和惨白的肤色,宣示着生命的无望。
呼天抢地,跪地求祈,于生命的回归无关。
泪流满面的不只是亲戚,还有班主任老师,同学,和学校的领导。
这样的逝去,谁都心伤。
日子翻过一页。
很多哀伤慢慢变质。
生命的脆弱源于疾病。
疾病的隐瞒或者因为无知,或者因为更深的爱。
无知也罢,深爱也罢,都让人嘘唏感伤。
因为,逝者,既成事实。
落土为安吧,心有不甘。
于是有了谈判。
哀伤成了宣泄,却也成了工具。
很想理解这样的方式,站在死者家属的角度。
毕竟,熟悉的家中没有了熟悉的笑脸和身影,以后的日子是注定难挨的。
可是,谩骂,侮辱,一些与悲伤有关,但同时与钱有关的一幕幕在眼前出现时,心情也不由得有了变化。
同情还在,可更有了一层悲哀。
有为死者,也有为生者。
本可以有尊严地获得同情,因了太多的原因,却让死成了一种闹剧。
含着眼泪的闹剧。
或者----
有长期作为弱势群体,终于有了一个宣泄的机会吧?
有因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而必需甚至不失偏激地寻找一个悲伤心情的突破口吧?
或者家庭的贫困才是最为根本的原因?
从穿着,从沧桑的面容,从谈不上优雅的举止,从对钱的渴望,甚至只要看一眼那一双纹路纵横的手掌……
都无疑的显露着这个信息。
如果,有足够的富裕,我想谁都不忍心再以早夭的生命作为一种要挟的工具。
想到这一层,我想能原谅所有的胡闹了。
……
死者已矣,生者好好过活吧。
我想我会忘却所有,包括为死者的悲伤,为生命的感慨,为生者的胡闹而让许多人(包括我自己)无端承受的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