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爱看一些唯美的文字,也常为文字传递的情感而心动。以为言为心声。
但到自己敲下一些文字,经得岁月推移后重读,渐渐领悟,文字其实有太多的张力,总在有意无意的美饰生活,美饰情感,甚至美饰自我。
也许是因着生活中有太多的不足,我们需要用文字来补足吧。
这两天正教学王实甫的《西厢记》,和学生一起感叹莺莺的重情轻利,为她纯净的情和无畏的爱喝彩。
只是,我不曾忽略莺莺的家境和出身,正因是衣食无忧的相国之女,在物质充裕的前提下,追求纯爱,才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
不经意的想到另一文学作品中的叛逆女性——子君,鲁迅《伤逝》中那个勇敢的子君何尝不是反封建反礼教的斗士,随爱随心随了涓生,可是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却又终是失情失爱失了“生”的勇气。
是他们的“婚姻”缺乏爱情基础吗?显然不是。是他们爱得还不够深吗?子君弃家弃学业投奔涓生而来,涓生弃朋抛友甚至用自尊求取真爱,这样的情不铭心刻骨吗?那是涓生薄情,人品低劣吗?显然也不是。
于是,我很“俗”的想着,一切只是缘于生存及生活的基础——必要的物质条件。在“生存”面前,爱情成了奢侈品。
我开始让自己不要再迷信文学创作中的唯美情感。虽然这也许是我精神及心理在“老去”的标志。但我还是开始了更为理性的阅读和理解。我知道,自此我将少了太多阅读及生活的乐趣。这是岁月和生活不经意“馈赠”我的。我不得不接受。
有太多的男人讨厌物质女人,而总是渴望有一位纯情女孩来成就自己的爱情。但我觉得纯情与物质只是相对而言而已。
我知道自己从来没有“很在意”金钱,但也知道自己很在意“没有金钱”。所以,我的婚姻也就有了比较完满的结局。经营着这样的一个家,能满足我“不强”的物欲,又不需让我经受太多生活之艰辛。
于是,我也就如莺莺般有了对生存之外的精神上的追求,比如美的文字和情感。当然,她更多求的是情感,我更多求的是精神上的愉悦,比如用一些文字,抒写一些怀恋自然、怀恋过往岁月或者纯属自恋性的文字……用文字为自己搭设一个自认纯净美丽的“舞台”。
虽然越来越清晰文字有着自欺及欺人的特性,但仍是乐此不疲着,只是“友情”提醒:多关注文字背后的真相!
更多的时候,当自己用拙劣的“笔”(敲击键盘),演绎一段心绪和情感时,又何尝能明了这里有几分真实,几分夸饰?也许真是当局者迷吧!
那么,暂且还是相信文字的美丽吧!
物质的现实生活,毕竟是太乏味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