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一种植物——茜草

(2024-02-26 22:09:06)
标签:

文化记忆

认识一种植物——茜草

 

 

123日,退休在家的影友提议去市外溜一圈,带上相机采采风,看看能否拍到银杏林叶。好吧,权当是散心,赶个“晚集”碰碰运气。银杏林在当地比较有些规模和影响力的要数沙河市栾缷乡的那片林子了。它与武安市紧邻,距县(市)城约25公里的里程。朋友圈里经常有人关注季节的变化,互通信息。前些日子有消息说,今年雨水多,银杏色叶子变化时间短,枯萎的时间急促,来不及呈黄就枯而离枝。在栾缷景区入口处,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我们确实来晚了。

季节真好,秋尽之手递给初冬的便是季节的萧瑟。田地里留下玉米根茬露着睁眝刀痕、没被放倒的玉米秸秆竖着枯朽。路边的树木叶子灰黑,少了光泽。地堰上藤蔓野草已经干黄。散见的银杏树光秃秃的枝条上残剩几片孤独的叶子随风摇曳。

我们在田野里穿行,镜头在寻觅初冬的大地风情。

在一片人工栽植的红枫林间……我发现这一簇有些精神质感的植物。阳光正好,当即拍了它。它叫什么,不知道。但它是当天开机的第一拍,用了些时间和心思。秋尽时的植物几乎全都凋敝时,它却显示出成熟的傲世,仿佛十分自信地说“这季节恰好是我的”。它在安静的状态下笑迎冬天的到来。

它叫什么?贴图问寻“百度”,没有准确的对比和满意的给出答复。这种植物小时候在农村庄稼地干活儿时见过,也是不被人们重视且被视为无益的“杂草”。在农民眼里,凡是影响庄稼生长的它类,都是被清除的对象。

我还是把它贴在了朋友圈里“《田野里的植物》(不知它的名字),此时彰显本色,好像专为冬天而备。”

网络间朋友圈,还真有高手。在大洋彼岸.生活工作的朋友•尹,给出了名字“茜草”,并附上详尽说明。

为慎重起见,反复查阅了有关资料。从台湾东森大学教授潘富俊教授所著《诗经植物图鉴》中进行图片对比,得到确认,它是“茜草”。好的是这本工具书有图片、有文字描述,有此类植物的小档案。

它的学术名“茹藘”(音:驴),科别:茜草科,今名:茜草。

古人认为茜草乃“人血所化”,因此有称为“地血”。植株根部除供染色外,又能治血。

茜草根自古以来也是重要药材,《神农本草经》将之列为上品,有“凉血止血,活血袪瘀”的效用。

      

附:

在诗经中有记载——

出其东门  /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  /匪我思存  /縞衣綦巾  /聊乐我圆  /

出其闉闍  /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  /匪我思且  /縞衣茹藘  /聊可与娱  /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

注:

lv、驴)

yun、云)

縞衣綦巾——古时未嫁女子的服饰。

闉闍(yin·du因·都)闉——里城门,闍——城台

荼——苦菜

 

                                                            2023.12.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洺湖飞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