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外语教育学的理论模式
一、语言教育学理论模式的演变
理论模式是一种理论结构框架。它具有该理论的内在基本因素并借以阐明模式中各因素间的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因此,建立语言教育学理论模式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建立各种语言教育理论模式的争论的焦点。一是理论模式包含多少因素,每个因素的主要特征和功能又是什么;二是如何辩证地处理各因素间的联系和关系并如何发挥理论模式的整体结构功能。
外语教育学理论模式是指阐述外语教育的各个因素和描述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给外语教育提供一个有效的理论结构框架。一种有效的外语教育学的理论模式既能为外语教师提供提高外语教育质量的理论依据,也能为外语教育研究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南,还能作为评价某一种外语教育理论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准。由于理论起点和指导思想的不同,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语言教育理论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七种语言教育理论模式。
1.康贝尔的第二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模式。
康贝尔(R.N.Campbell)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家。他于1980年提出第二语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模式,受到当时学者的广泛赞同和支持。他的理论模式认为,应用语言学是实践者和理论家之间的中介。
2.斯布尔斯基的教育语言学模式。
斯布尔斯基(B.Spolsky)于1980年提出了教育语言模式(educational
linguistics
model),见图1—2。
语言教育(第二语言教育)有三个主要源泉。①语言描写;②语言学习论;③语用论。语言学习理论来源于语言理论和学习理论。语言描写基于语言理论。学习理论指心理学。语言学习理论指心理语言学。语言理论和语言描写指普通语言学。社会的语言运用理论是指社会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四门学科一起与第二语言教育,即教育语言学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