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不同,自然条件不同,盛产的东西自然就不同,所以有个词叫“特产”。可以说世间每一样产品都有自己的“黄金纬度”,位于北纬39°的獐子岛盛产世界上最好的海珍品,位于北纬44°的法国波尔多、美国加州盛产最好的酿酒葡萄酒,而位于北纬40°-50°的世界三大黄金奶源则盛产最好的牛奶。作为世界三大腌菜之一的榨菜也有自己的黄金纬度,这就是位于北纬29°-30°之间的涪陵。
涪陵这个地方地理位置相当的好,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市境北部,呈“W”形,乌江由南向北于涪陵城东汇入长江,呈“S”形,WS合一起就是“无双”,于是就有了当地无双的榨菜。榨菜的历史不算太长,从清朝光绪年间算起,大概有110多年的时间。据清光二十五年(1899年)《涪州志》载:又一种(即另一种青菜——笔者注)名包包菜,渍盐为菹,甚脆。按,菹即用盐水浸渍而成的泡菜。到了民国,当地榨菜已经远销海外,民国17年(1928年)出版的《涪陵县续修涪州志》载:“近邱氏贩榨菜至上海,行销及海外,乡间多种之”。
那么榨菜这个东东到底由谁发明的呢?民国28年金陵大学教授李家文等亲自到涪调查后形成的《榨菜调查报告》中的结论是:涪陵城西邱家。关于邱家与榨菜的渊源,当地还有一段传说。
话说道光时期,四川忠县有个叫邱正富的人,人如其名,家里富得流油。一日三餐都是三高:高脂肪、高蛋白、高营养,结果胆固醇上升,食欲减退,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这可愁坏了邱正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某晚他梦到了一鹤发童颜的老道给他看相,说他是有福之人,并面授机宜:“涪州(今四川涪陵市)天子殿包包菜泡菜最能送食,施主何不一试?邱正富醒来后半信半疑,但又没有解决疾病的办法,就姑且一试。
当年上九会时(正月初九),他专程去涪州天子殿晋香。完事后在在庙里吃了一顿斋饭,席间的一道泡菜,颜色青亮,入口生津,吃起来特别的开胃。吃完后他专门找寺里的长老询问泡菜做法,长老告他“系本地包包菜泡制”,然后又带他去寺后菜园看包包菜。邱正富讨了一些种子拿回去按照长老教的方法栽种,果然长出了包包菜,但是做出的泡菜虽没有天子殿的嫩脆,不过味道还是可以的。之后他的食欲开始好起来,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于是精心留种,待第二年再种。奇怪的是情况变了,那菜长不出包包了。邱正富以为自己心不诚,长老使了法,又去天子殿晋香,并献上一大笔善资。他再次从天子殿讨回种子,头年灵验,
种到第二年又变了。邱正富没办法,就到涪州天子殿以东洗墨溪买下一块地方,举家迁涪。从此,邱正富终于可以天天吃到正宗可口的包包菜,并一口气活到93,最后还是无疾而终。
传说归传说,不过却有真实的影子在其中。榨菜真正的创始人是邱寿安,家在涪陵城西。一直做腌菜生意。到了光绪24年时,他们家一带的青菜头大丰收。菜多了,但人手却很少,加工起来不便。邱家的高级经理人邓炳成就跟邱家妇女们合计了一下,试着仿照大头菜的全形腌制法,把青菜头也做成腌菜。做成后,邱寿安觉得味道不错,就用它来招呼客人,结果反应普遍良好。邱寿安明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商机,于是将它投入市场,销路一路看涨。光绪三十四年(1908)时,他的胞弟邱翰章通过报纸登广告、消费者试吃等方式,又迅速占领了上海市场。之后涪陵当地的榨菜企业雨后春笋一般生根发芽,到1948年时涪陵榨菜厂已发展到五百多户,年产量二十一万多担,成为名副其实的榨菜之乡。
时至今日,中国最好的榨菜依然产在涪陵,正如最好的葡萄酒只能出于波尔多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